民国才女的悲剧婚姻:同居不同寝,无爱36年,102岁说出原因
曾经有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文明程度越高的社会,便越不会将婚姻和繁衍后代作为一个人一生的重要事情。事实上我们也看到,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好像结婚率越低,出生率也越低,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些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困扰着政府当局。
如今中国也不得不面临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如今大多数独生子女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顶流支柱,他们对父母的养老,小孩的教育和自身的生活都有着十分巨大的压力。
而这些压力也迫使他们在社会的洪流之中成了剩男剩女类型的人物,就算家里再催婚也无动于衷,社会的大压力让他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婚姻是否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长辈们总是耳提面命地对我们说,要成家立业才不枉来世上走上一遭,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上世纪有一位才女给我们答案,她一生孤傲,喜欢走自己的不寻常路,与丈夫结婚36年都坚决没有和丈夫同寝,一生无儿无女,直到102岁说出原因才让世人恍然大悟。
从小就具有自我意识
苏雪林是一个从小就有自我意识的女孩子,她1897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的一个书香世家,虽然是书香门第但是也是处于旧社会,妇女的地位还是十分不平等的,尤其是表现在求学读书上面。
那时候的苏雪林早就被家中长辈规定好了一条既定人生路线,识得几个基础的文字,然后在家学习女红,等到了年纪由父母做主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然后为之生儿育女开枝散叶,成就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
但是苏雪林是他们苏家的一个例外,从小她就热爱学习,很小的时候还能与哥哥一起念私塾,即便后来父母将她关在家里,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仍旧找寻各种机会接触书籍。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苏雪林愣是凭着自己一股子毅力,从三字经读到聊斋志异,从百家姓读到史记,成为了苏家一个自学成才的读书女先生。而她也在这些知识的海洋里,觉醒了自我意识,她开始思考自己的今后的人生道路,也为之后的“离经叛道”奠定了基础。
苏雪林的自学最终还是被父母发现了,只不过那时的她可不像现代社会的人,被发现学习要大肆夸奖,相反她得到的是父母的谴责与谩骂。
好在有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叔叔为她解了围,甚至让她得到了正大光明的读书机会。只不过不知道后来苏雪林的父母有没有后悔将女儿送进学校进行深入的教育了。
追求自我而抗拒婚姻
1915年,年仅18岁的苏雪林考入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学院,学校里的她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十分刻苦地学习。
因为她又接受过传统的“千金小姐”教育,学校里的她可以说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对于新式的科目学科成绩也是名列前茅,这样情况下的苏雪林自然而然成为了学校男生女生追逐的对象,而她也被同学们亲切的称之为“才女”。
后来苏雪林又去了法国留学深造,一个女孩子能够孤身漂洋过海来到异地求学,可见苏雪林本人也是十分有魄力的,原本她的计划是一辈子在求学路上,但是没想到在法国的三年发生了太多的变故,她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回归了“正常人”的道路。
当时她因为在法国的水土不服经常生病,再加上那段时间父亲病故,母亲也生病,而她当时也有24岁左右了,按老人的话来讲已经是一位“老姑娘”了。
接连而来的压力无一不让苏雪林十分困扰,迫于现实无奈在1925年的时候选择了回国,不久便与父母之前安排下的一位五金商人的儿子张宝龄完婚。
虽然她在法国的时候与该男子通信,觉得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但是碍于父母压力她最终还是妥协了,只不过这次妥协,最终也给她的婚姻埋下了一个凄惨收场的结局。
一生无儿无女
其实张宝龄也是一名接受过新式教育的人,他曾赴美国留过学,在麻省理工里面有过学习经历,是一位十分高端的高知识分子人才,只不过他和苏雪林实在是谈不到一起去,苏雪林嫌弃他不够浪漫,他则认为苏雪林太过理想主义。
但是两人还是在世俗的压力下选择了结婚,婚后不久苏雪林的母亲便亡故了,她也跟随丈夫来到苏州,之后一个在苏州东吴大学执教,另一个则在苏州景海女师中任中文系主任,并传授古典诗词课。
也许是一个文科一个理科的原因,又或许是两人本来没有感情也不愿意培养感情,两人的婚姻一直都是这样聚少离多,就算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了,也是各干各的事情,苏雪林也没有一次和丈夫同寝过,直到1961年张宝龄去世,两人才结束了这段历经了36年的畸形婚姻。
而苏雪林也因为和张宝龄从不同寝,也一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到老在外人看来都是孤身一人的。也许她年轻时候太过孤傲没人问她生活究竟是否幸不幸福,但是到了她年老之后,还是有人问她为何当初不跟丈夫同寝。
这位当时已经102岁即将临终的老人这样回答:“我和他本没有夫妻的感情,又何必强在一起维系一个夫妻之实呢?这样的结果只会让两人更加痛苦罢了!”
小结:
苏雪林的一生从传统女人意义上讲,她是一个孤单的女人,年轻时候没有爱情滋润,年老时候没有儿女在膝下尽孝,这样的一生太过清苦。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苏雪林又有着一个十分富足的人生,她的人生洒脱肆意,面对自由和约束她能够勇敢地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还能成功,在平日生活里她有书籍陪伴,她有文学相依,她一点都不孤单,相反她的精神世界达到了绝佳的完美境地。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并不一定要按照世俗的既定来强加一些自己不喜欢的生活方式。早早成家立业,共享天伦之乐可以,独居一生为自己而活也行,只要是自己开心的并且没有违背社会法制道德的事情,都能够自己选择。害怕的就是强加在身上的那些世俗任务最终害了自己一生,等想后悔的时候已经再无回头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