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折扣的账务处理问题(初级实务)
现金折扣属于销售收入计量的可变对价问题,在有些参考书上,对现金折扣(可变对价)给出了销售收入的两种计量方法,即:①总价法,②净价法。严格来说,称这两种计价(总价和净价)为两种计量方法并不准确,因为不管如何计量收入,计量原则都是一致的,都是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确定最大的发生概率来确定收入的最佳估计数。例如,对应收收款给出的折扣条件是1/10,n/30,在确定购货方很可能享受现金折扣的情况下,则初始确认销售收入时,以最佳估计数为准,即按照对方享受折扣后的金额确认销售收入(净价),如果确定购货方不是很可能享受现金折扣,则同样按照最佳估计数来确定销售收入,即按照总的销售金额(不考虑现金折扣)来计量销售收入(总价)。总之,无论确认哪一种金额的销售收入,都是按照当前的最佳估计数进行确认的,当最终实际情况与最初预计情况不一致时,则对初始预计的销售收入进行调整。
例题1:甲公司第1年3月1日销售A商品(成本60万元),售价100万元,增值税13万元,并在销售合同中规定现金折扣条件为2/20,N/30,且计算现金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销售当日,甲预计客户20天内付款的概率为90%,20天后付款的概率为10%。
假设①:当年3月15日收到客户支付的货款。
假设②:当年3月30日收到客户支付的货款。
求相关账务处理。
(1)3月1日,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借:应收账款 111
贷:主营业务收入 98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
解读:3月1日销售当日,由于预计客户20天内付款的概率为90%,说明客户很有可能在20天内付款,则客户很可能享受2%的现金折扣,则当期按照最佳估计数,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100-100×2%=98万元(净价)。由于计算现金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所以增值税销项税额仍然为13万元。应收账款=98(收入最佳估计数)+13(销项税额)=111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60
贷:库存商品 60
解读:现金折扣对成本的计量没有影响,因此,库存商品的成本为60万元,则记入“主营业务成本”的金额也是60万元。
(2)实际收款时:
假设①:当年3月15日收到客户支付的货款
借:银行存款 111
贷:应收账款 111
解读:与预期一致,客户在20天之内支付了购货款,享受了2%的现金折扣,甲公司实际收到了111万元,所以不用调整主营业务收入。
假设②:当年3月30日收到客户支付的货款。
借:银行存款 113
贷:应收账款 111
主营业务收入 2
解读:客户在3月30日付款,超过了20天,并没有享受到2%的现金折扣(100×2%=2万元),这与销售当日的预期的销售收入不一致(比预计多收了2万元),则调增主营业务收入2万元。甲实际收款=100(售价)+13(销项税额)=113万元。
例题2:甲公司第1年3月1日销售A商品(成本60万元),售价100万元,增值税13万元,并在销售合同中规定现金折扣条件为2/20,N/30,且计算现金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销售当日,甲预计客户20天内付款的概率为10%,20天后付款的概率为90%。
假设①:当年3月15日收到客户支付的货款。
假设②:当年3月30日收到客户支付的货款。
求相关账务处理。
本例题与例题1的差别在于本题在销售当日预计客户很可能不会享受现金折扣。
(1)3月1日,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借:应收账款 113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
解读:3月1日销售当日,由于预计客户20天后付款的概率为90%,说明客户很有可能在20天后付款,则客户很可能不会享受2%的现金折扣,则当前按照最佳估计数,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100万元(总价)。应收账款=100(收入最佳估计数)+13(销项税额)=113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60
贷:库存商品 60
解读略。
(2)实际收款时:
假设①:当年3月15日收到客户支付的货款
借:银行存款 111
主营业务收入 2
贷:应收账款 113
解读:与销售方甲预期不一致(比预计少收了2万元),客户在20天之内支付了购货款,享受了2%的现金折扣(100×2%=2万元),说明销售收入并没有当初预计的那么大,需要调减主营业务收入2万元,记入“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的借方。
假设②:当年3月30日收到客户支付的货款。
借:银行存款 113
贷:应收账款 113
解读:客户在3月30日付款,超过了20天,没有享受到2%的现金折扣(100×2%=2万元),这与销售当日的预期一致,不需要调整主营业务收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