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上烟云~合肥市书画院书画家作品集》系列·邵鑫

  原标题:《淝上烟云~合肥市书画院书画家作品集》系列·邵鑫

  

  邵 鑫

  安徽六安人,

  199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

  现为合肥市书画院院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安徽省书协教育培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

  合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合肥市楹联协会副会长

  合肥市政协第十三届、十四届委员

  书法作品近20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大展并多次获奖。2008年9月25日,书法作品入选由文化部主办的“和平颂一一太空飞行之旅艺术特展”,随“神七”遨游太空,并被中国航天中心收藏。编著出版的字帖、教材三十余本。

  执正以驭奇 衔华而佩实

  ——读邵鑫的书与画

  刘诗能

  要比较准确地评论某位书画家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自然应以其作品为中心来诠解,不说詹言、晬语。但任何作品又离不开主体尤其是其情怀、观念等,所以作品之外的适当铺叙也必不可少。在评述邵鑫的书画前,先简述两个前提,对于了解其作品,以及其作品所呈现的阶段性审美特征、向度,所显示的发展路径、后劲等,都有帮助。其一,他1988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学习,受过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在安徽师大美术系的国画教学中,山水画的传承不仅门槛高,也具有王石岑、李锦胜等名家谱系。所以邵鑫后来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多,与此应有关联。而于书法,他除了美术系的常规课程学习外,又随“北大三友”之一的曹宝麟先生学习书法。曹先生当时在该校语言所工作,门墙内弟子虽多,但邵鑫与他关系较近,故能得其帖学真传。而且,在考入大学前,他的书法已有较好的基础,并关注司徒越、李百忍等,说明其起步较早。当时他还随知名学者、诗人孙文光先生学习诗词,这方面的投入虽不如书画多,但起步同样较早。孙先生是1964年毕业的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又有长期的创作实践,其所传授不仅雅正,还有创新。因此,邵鑫在画、书、诗词三方面很早就齐头并进,又都得名师传授,这一点是许多人不具备的。其二,他大学一毕业就到合肥工作,先从事书画教学,同时长期在《书画世界》杂志兼职,后又调入书画院专职从事创作工作。他现任合肥书画院院长、合肥市书协副主席等,具有广泛的接触和交游,不仅是当代书画发展的参与者,也是观察者和研究者。就我所知,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除了与葛介屏、李百忍、张良勋等先生交往外,他还与王亚洲等合肥市中青年书画家、杨少华等合肥外中青年书画家,以及省外许多有成就的书画家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互动,故观念开放、视野宽阔。如此优秀的个人条件、优质的老师传授和优良的探索环境,加之持久的涵濡,其艺术达到了怎样的境界?值得探讨。

  笔者对邵鑫及其书画创作并不陌生,但在言说前,还是认真观看了他的数十幅近作,细读其数十首诗词。就其书画的当前风貌来看,既没有去赶时髦,也不刻意回避流行;既守正,也求新。他在看似矛盾的面对中立定脚跟,进行着“衔华而佩实”的艺术思考和表达。

  

  《楼与山争高》136x45cm 2021年

  刘彦和在《文心雕龙》中说:“然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旧练之才,则执正以驭奇;新学之锐,则逐奇而失正……”邵鑫当然是“密会者”,是“旧练之才”,所以他以“执正以驭奇”的思考和方法来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其书画作品“执正”的一面非常明显。他的行草书由宋人特别是米芾、黄庭坚,上溯二王,又加入篆、隶和章草元素,将碑帖融合,注重用笔的取势,追求线条的厚度、质感和张力。结体上倾向于内紧外松,给人一种舒展、洒脱的视觉感受。如《录江上青寄兰一首》《录陶铸诗一首》《赖少其天都峰赋》《紫燕白帆联》《天使池由联》等,都能或多或少地体现这些特色。其隶书从清隶尤其完白山人入手又远接汉碑,同时借镜时人经验,转益多师,线条有厚度,结字有姿态。如《半岩一枕联》《但作到推联》等。其山水画无论笔墨的处理、结构的安排、画境的营造,都能看到从清“四僧”、新安画派到元四家的影响。作品不管是小幅、大幅,还是长卷等,总体上既不走写生山水和较为工整的写实山水路径,也不走后黄宾虹时代削弱物象的写实性、清晰性,强调笔墨图式和笔墨精神的途辙,而是专注于立足传统、变化笔墨、融入写生的诗意表达。他常常在画中题写自作诗,更是增强了这种特性。如果参照旧题王昌龄撰《诗格》中“诗有三境”说,可将中国山水画的表达分为物境、情境、意境、理境四类。此四境虽各有侧重,每一境又自分高低,但在总体上,注重情感、情趣和诗意表达的意境似应不会过时。邵鑫的山水画主要还是立足于意境,如《今日秋光好》《春风不语白云间》《深林寺远钟声隐》等,以及题为“庚子新正”“庚子之春月”所画的几幅作品,在山岳、河流、草木、瀑布、溪流、亭屋、飞禽、人物等的安排上,注重幽深脱俗、可游可居;在具体的挥写、经营中,注重笔墨的渲染和浑成,气韵的导引和舒畅,所见是一片悠然、深静和粲然。即便是不多作的花鸟画比如梅花等,也多清气、雅趣,少俗笔。我们常讲“守正创新”,如果深思会发现,“守正”并不一定能成为“创新”的前提,两者间缺少直接关联,似乎不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从“守正”出发去“执正以驭奇”,就可能跨出旧畛域、汲取新元素,取得突破。邵鑫正是立足于“守正”,又以“守正”的心力、积累去借鉴、汲取、尝试和创造。他有不少书写古诗、短语的书法作品,诗题用隶书,正文用行书,或几个字的正文用隶书,有意安排的大面积款题用行书,行隶一体,互丽成观。看得出,这是想有所变化。他的山水画,除注重意境的作品外,也有城市写生之作和注重笔墨理性、图式的作品,不仅在总体上体现多元性,在方向上也呈现探索性。

  

  刘禹锡《陋室铭》45x70cm 2021年

  当代书坛、画坛的现状都是旧与新,真与伪、正统与前卫等的多元并列,处于主流形成前的变革期。就书法而言,传统书学的核心问题在于“心”与“手”或“意”与“笔”的辩证统一,理想状态是“心手双畅”“无间心手”,主要表达主体的性情、意趣等,追求作品的韵味、格调等。视觉形式或视觉风格,在传统书法中不是不存在,书家不是不追求,但它是心手合一后的客观、自然呈现,很少有舍弃心手合一的独立的视觉形式思考。但书法发展到现当代,随着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思潮的浸透,以及中国文化、中国书法自身的嬗变,书家在心手合一之外追求独立的形式风格已成为潮流。与“心”“手”相对的这一维度,可以用“眼”来指称。从这个角度看,当代书法可分为主要追求心、手合一,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的书法;主要追求“手”和“笔”上功夫,以技法为尚的书法;主要追求视觉形式,认同“表达本身比被表达的东西更重要”的满足“眼”的书法。以此为参照,邵鑫的书法主要追求在心手合一基础上推陈出新。而当代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发展也丰富多彩,其中后黄宾虹山水、写生山水、工笔山水、实验水墨等都引人注目。邵鑫的山水画总体上属于新传统或新古典,他画的还是诗意山水,当然也汲取后黄派的笔墨、写生派的养分和实验派的元素,目的很明确,也是推陈出新。

  

  报春图 70x45cm 2019年

  那么邵鑫是如何通过“执正而驭奇”来实现自己的诗意表达,同时又有诗意可表达。在喧嚣的大环境中,如何保持定力和静气,不“逐奇而失正”“以失体成怪”?我想,如下三点或许能给人以启发。

  

  江上青《寄兰》180x98cm 2021年

  第一,读诗和写诗。不懂诗、不读诗、不写诗,尤其是个人情怀中缺少诗性感受的蓄积,想准确地把握书画创作的精神面,并将法与意很好地结合、融通,似乎较难做到,即使一时有所获,也很难涉远、登高。而长期读诗、写诗,使自己的思维具有意象性,感受具有移情性,表达具有纯粹性,在面对事物时心灵会异常敏锐。当然,我们今天坚持读诗主要在于入静去俗,“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不完全在于字句的背诵。而从事诗词创作,主要目的不是用作书写文本和题画,而是培养诗性心胸和情怀,蓄积灵气和增强敏感性。当然,现在能写诗词的书画家貌似很多,写得好的却很少。实际上,硬写不如多读多体会。而邵鑫写诗是真正的爱好,且看他的三首题画诗。其一:“画家自古爱秋山,醉抱清风写素颜。日落独闻黄犬吠,石开常引碧溪还。寒峰不解白云瘦,香径岂知红叶闲。暮鼓带慈飞岭外,时传禅诵到人间。”其二:“今日秋光好,何人画兴浓。天寒红叶老,道远白云封。扶杖时倾耳,凭栏每动容。晴山看不厌,泼墨祝年丰。”其三:“一峰斧削入云间,造化神功不等闲。山气氤氲难辨树,瀑飞剪破大青山。”无论律绝,炼字、炼句、炼意都能见打磨、陶冶的功夫,由此也能窥见其优雅的情怀。他将阅读诗词以及在诗词创作中的体会带入书画,所以一直以来既没有追随流行书风、画风,也没有在纯粹性的目的中“为艺术而艺术”。总体看,其书法作品立足于经典而求变化,在技法外传递一种清刚之气、书卷之雅和或淡或浓、或显或隐的趣味、心境,即表达一种咀嚼生活所领略的人生况味。其绘画作品也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品质。

  

  深林寺远钟声隐 70x45cm 2020年

  第二,省思和抉择。如何理解汉字与书法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法、内容、结构等?如何回应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观念对于书法的冲击,怎样看待现代、后现代艺术作品本身对于书家创作、创新的启示?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省思往往影响书家的方向选择。邵鑫虽以创作见长,却不轻视理论,且勤于、善于思考。他知道现代艺术虽然是在理论知识和道德约束之外确立原则,但对人生命、精神的关怀是其要义之一。在中国艺术理论中,虽没有康德式的“艺术的纯粹性”的论断和转折,但以艺术推动人的心性完善和提升,一直是一种责任。其所格外注重的艺术作品的内在精神性和品质,主要就是作品中的生命精神和诗性。而且书、画、诗词不仅重视生命,更能润泽生命。所以邵鑫在创作中没有选择纯粹视觉形式的探索,而是选择了一条容易被误解为折中却与自己心性相拍合的诗性之路。细观其《录江上青寄兰一首》《聚变》《昨夜东风访旧关》《平地看山山绝低》等书画作品便能看出他把持有度。虽然现在还不能清晰地判断这种选择或把持在未来的意义,但如果我们读老庄、读《坛经》、读宋明理学、读牟宗三的著作等,对他肯定能多一分理解。

  

  赖少其《天都峰赋》136x45cm 2022年

  第三,自觉和他助。我最近在研究安徽历代摩崖石刻,并据《安徽摩崖石刻精粹》(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所收作品,对能确认的书丹者身份进行统计和分类,结果显示,108位书丹者中没有一位是单一书家身份。虽然时代、教育、知识结构都在变化,但书法毕竟还是书法,所以书家过于专业、单一,也容易单薄。叶燮曾在《原诗》中提出诗人应具有“才、胆、识、力”,书画家也应该具有书画之才、书画之胆、书画之识、书画之力。而这样一种综合素养不是日日临池就能够形成的。邵鑫在这一点上不仅自觉,也能得外力之助。不过,也正因为其自觉,才更愿意、更容易接受外力之助。他从事过教育、编辑工作,现在虽然在专业创作单位,却又担任负责人,兼做管理工作。我倒不认为这些是琐事、俗事。刘融斋讲:“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而没有阅历、经历、体会,不仅会“缺一”,还可能“缺二”。“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 大家都知道这是苦瓜和尚的名句,但更应知道,这“一砚梨花雨”中有身世、有经历,有欢欣、有血泪。

  

  天风吟秋声 68x68cm 2016年

  当然,邵鑫目前的书、画以及作为铺垫的诗词仍有可讨论之处,如果能在篆书和汉隶上汲取更多养分,笔更松、意更密,更从容、浑融一点,或许有益。刘彦和又说:“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虽是论文章风骨,书画也莫非如是。准此,我对邵鑫未来能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充满信心。

  (作者:刘诗能,诗人、艺术评论家、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自作诗意图 35x260cm 2021年

  自作诗意图 54x240cm 2022年

  

  陶铸诗一首 240x54cm 2021年

  

  界破青山色 68x68cm 2020年

  

  白居易《春题湖上》136x68cm 2023年

  

  山中一夜雨 68x68cm 2016年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5x100cm 2020年

  

  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并序》45x90cm 2021年

  

  敦诚《初夏村居》68x68cm 2020年

  

  云起千峰冷 瀑飞一涧明 68x68cm 2020年

  

  半岩·一枕七言联 136x21cm x2 2020年

  

  山中鸣鹤迎风露 68x68cm 2016年

  

  竹石图 68x68cm 2014年

  ·END·

  雅德馨香

  画廊·作品·艺术家

  微信号:yadexinxiang2011

  好文!必须点赞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