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告诉你,自媒体写作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曾经有人问一位作家,如何学习写作?
这位作家只说了一句:拿起笔写就成了。
这是个大实话,心动不如行动,如果仅仅是只想写作,确实拿起笔来写就成了,特别是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一支笔加上一部手机,写作和视频都能搞定,人人都能成为自媒体时代的传播者。
写作确实是个简单的事,貌似现在火爆的人工智能也会写作了,写作还是件难事吗?
写作也是一件难事,特别是想要通过写作变现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不过话说回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写作变现这条路上,已经有很多人成功上岸,而他们的经验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可谓是他山之石。
李栋和韩雅洁的新书《写作复利》就是这种他山之石,通读下来受益匪浅,基本上把自媒体写作底层逻辑展现出来的,可谓干货满满。
如何说要总结这些干货,重要的是三点:认知、写什么、刻意练习
人们经常谈降维打击,其中就有关于认知的深与浅的问题。
认知深,做起事来游刃有余,认知浅,可以是东奔西跑,搞不定还跑错了方面。
就认知来说,这本书对于写作的一些观念非常有参考价值。
两位作者说的对:很多人对写作的认知,90%都是错的。
个人也会写点东西,只不过实在不好意思称自己是写作者罢了,毕竟并没有写出多少拿出手的东西,另外还有一个观念一直挡在面前,那就是在这本书开篇提到的那个关于迎合的想法。
读了这本书之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也认识到另一个自我存在的缺陷,那就是一直对是否迎合大众有抗拒感,读完本书之后,找到了一直以来心病的解药:应该怀揣着一种被大家认可、被买账的心态,然后树立起渴望被大范围传播的目标来从事写作。
认识到认知的问题,是解决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续再根据本书的指导,相信会有所收获。
关于写什么?如何写是个不小的挑战。
有时会遇到很多想写作的人面临的一个挑战:今天到底写什么?
写什么确实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有的东西是自己想写的,可是写出来别人不一定看,有些自己不想写的,搞不定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阅读,实在让人搞不明白应该要写什么。
这本书中就想写什么给出了不少干货,比如如何追踪热点,如何进行常规的选题去写作以及如何积累素材等等。
当然,学会写什么只是表面的东西,重点的正如书中所说的要有读者思维,要能学会抓住读者痛点,生产出让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出来。
就拿学习他人经验来说,书中给出了如何学习的路径,那就是学会拆解爆款文章,不是看文章如何火爆,而是看火爆背后的文章选题、逻辑、素材以及金句等等,这样才能学会在学习中写作,在写作中学习,建立自己的写作范式和逻辑出来。
认知到位了,学会选题再加上平时努力地收集素材,那么剩下的其实就是前面那位作家说的那句大实话了:拿起笔写就成了。
但是拿起笔就写并不是天天不动脑地写,那写出来的东西完全就是流水账,对于个人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学会排兵布阵,在写作的过程中刻意练习者是重中之重。
关于刻意练习这件事,已经有不少的畅销书讲述了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成就大师之路。
在这本书中,对于结构能力的分析以及成稿能力的阐述和刻意练习有异曲同工之妙,关键还在于如何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打磨作品。
说这本书是干货的另一个重要之处就在于,对于文章的好与坏,书中给出不不少案例,如初稿是如何写的,而发表后的稿件又变成什么模样,通过这种对比,就能看出一篇文章的成稿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需要不断地打磨的,对于打磨这件事,还是值得反复学习的。
这本书名虽然叫《写作复利》,好像是在说写作赚钱的那些事,然而阅读下来,会发现其实重点是在谈如何改变观念,认真是对待写作这件事,至于变现与否那是副产品,当在写作的路上已经越走越顺时,哪怕不变现,对于个体也是一种成长不是?
这种成长不仅仅是个人认知上的,更有可能让个人创作出自己的独特品牌出来,在如何创造个人品牌这条路,这本书倒不失为一本超级指南。
不管如何,关于写作这点事,还是开始写起来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