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带给我的反思
最近,我在读《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这本教育精典之作,可谓受益匪浅!
本书作者是家庭治疗创始人、国际著名心理疗养师的萨提亚,书中揭示了家庭系统中人的成长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将家庭中存在的问题一 一剥开,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后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叙述的方式通俗易懂,内容紧贴实际,可谓干货满满。
我感受最深的是交流模式这一块的内容。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四种极端的交流模式,分别为: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或心不在焉。对着四种交流模式,我分析了我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采用的交流模式。孩子上幼儿园及上小学的时候,做为家长的我在心情好的时候,容易采用讨好型的交流方式,沟通中经常会用“你是最棒的、你是最乖的“这类赞美的词,但很多时候,这种看似鼓励的话并非含金量高,因为我的目的是为让孩子有个好情绪以便顺利开展我想让他进行的事情。
而当我心情不好时,就容易采用指责的方式,比如:“为什么说了这么多遍还记不住呢?”“为什么同一个错误犯了这么多次?”孩子不服气时,就会以家长的权威让孩子去妥协。这种不正确的沟通方式在小学时看似影响不大,其实埋下了影响亲子关系的隐患。
进入初中后,我认为孩子长大了,就不再采用讨好型的沟通方式了,相对更多地是采用指责、超理智、打岔或心不在焉的沟通方式。比如:孩子屡犯的错误我会更容易采用指责的方式,包容度相比小时候更少一些,因为我会认为他长大了,这个错误不能再犯了。孩子不服气采用家长权威已经没用了,这个年龄阶段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像小时候弱小,如今有能力对抗了。这样,自然会影响到亲子关系。而当孩子与我分享一些他认为有趣的事时,如果是与学习关联不大的,我总会以超理智的状态把话题转回到学习上,比如:他说某本课外书很有趣,但我担心他放太多的精力在这类书上,我则会说:“偶尔看看可以,不能影响到学习,我们要努力学习考上一个好高中”,而对孩子分享的喜悦顾及不多。对于孩子来说,他会认为家长根本不理解他的想法,后续再有类似的情况他就不会和家长分享了。再比如:孩子考试得不错,高高兴兴告诉我,我除了表扬外,更多地又是理智叮嘱“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这些都是采用的“超理智”的沟通方式,实际上它让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逐渐变得疏远。孩子读初三时,全家关注中考事宜,基本上与中考关系不大的事,或者我们认为影响中考的事,即使孩子很在意,家中偏向于采用打岔或心不在焉的处理方式,总认为初三非常重要,一切事宜均以中考为主。所以初三后,我发现我家孩子与大人的关系明显不如之前亲密。现在回头想想,是做为家长的我们未能采用合适的沟通方式。如果能早点读这本书,对照书中的方法分析,采用一致的沟通方式,真诚、有耐心、客观地与孩子沟通所有事情,那情况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不过,一切来得及,这几周我已经调整了沟通方式,我发现大儿子已经有了变化,他开始越来越愿意与我分享了。同时,在与家中6岁的二胎弟弟沟通时,我也更多地采用一致的沟通方式,避免再走之前的坑,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
“世图心理”萨提亚家庭治疗系列: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第2版)京东月销量100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38.9购买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