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教授,请停止你的“捧杀”!
网上有关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的争论很多,一直不太搞得清楚是怎么回事,听了他的若干讲话,读了挺他和损他网友们的若干言论,终于看出了一点端倪。
首先,张教授高唱主旋律,满腔热忱为中国的崛起和人民的幸福“欢欣鼓舞”,不仅著书立说,而且出入各种场合大讲特讲,其衷心可贵,其深情可见,不能不让人感动。
其次,我们要肯定张教授的人品, 他不是墙头草,亦非阴阳人,观点前后一贯,不遮不掩不删不变,且任人评说,从不申辩和狡辩,对照有些网红大V,不能不让人敬重。
第三,张教授自认为擅长讲中国崛起的故事,但他的故事都是先给结论(中国已崛起,人民很幸福)再上论据,而且论据几乎都是随手拈来,故作高深其实肤浅,比如说“中国打工仔盒饭比美国中产吃的好”之类(网上例子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这样的故事授人以柄,适得其反,与某专家说农民生活困难可以出租多余房屋增加收入、集中居住到镇上后可以开着小车下乡去种地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嫌,不可能不成为笑谈。
第四,张教授的中国故事报喜不报忧,大都只讲成绩,很少涉及问题,讲成绩也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缺少深度挖掘分析,常常落入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陷阱,停留在“厉害了我的国”的水平;
至少从公开演讲来看,其对国计民生少有真知灼见,对国家的困境和民众深切关心的问题,比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和干部队伍严重的腐败现象等等,也很少给出过有理有据有分量的分析和对策。
第五,中国有句老话叫“过犹不及”,张教授把国家和社会的在某些领域再平常不过的进步,部分民众再普通不过的幸福生活,全都当做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当做咱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这不但不能起到正面的颂扬作用,反而拉低了国家治理的水平,而某些建立在“遐想”基础上的“歌功颂德”,更是伤害了无数求职无望、生计艰难民众的感情。
中文有一个词叫“捧杀”,它跟“棒杀”的作用一样,张教授这种随意拔高所讲“故事”的立意,并将之嫁接到“中国崛起”的宏大主题上,就是一种典型的“捧杀”,其结果很可能是在为“中国威胁论”递刀子,为逼迫中国承认自己是“发达国家”而不再能享受发展中国家诸多优惠提供依据。
张教授自称到过所有的西方国家和70多个发展中国家,还为中央大领导做过翻译官,所以对中国以外的事情看得很深很透,他认为美国正在没落,如某年的贫困人口比例比中国还高,也没有高铁、共享单车、微信、支付宝和安全感(美国“五没有”)等,这无疑让我等不了解美国的人“开了眼”,可谓“功不可没”。
有鉴于此,加之没有找到张教授在国内广泛接触基层和民众,或者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人生经历,所以,个人认为复旦大学的领导未必知人善任,张教授原本最合适的岗位是复旦大学“西方研究院”院长,或者“美国研究院”院长,而不是现在的“中国研究院院长”。
因此,建议复旦大学现任领导实事求是、改弦更张,将“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更名为“复旦大学中国故事宣讲团”——
因为,他们的所谓研究,只会让中国固步自封、小富即安,而不能励精图治、志存高远。
张教授,中国故事需要讲,但请停止你的“捧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