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是错的?中美日三国的物理教材是对的?费曼真的不知道?

  原标题:牛顿是错的?中美日三国的物理教材是对的?费曼真的不知道?

  费曼:有一天,我玩一种叫“快速马车”的玩具,那是个小小的马车厢,外围有一圈扶手,以便孩子们推着玩。车厢里面则有一个球——我记得——里面有个球。在我推车厢的时候,我注意到那个球的运动方向,我于是跑去对父亲说:“爸爸,我注意到一个事:当我向前推马车时,球向车厢的后壁滚;我继续推马车,然后突然停下来,这时球向着车厢的前面滚去。”我问:“为什么这样呢?”父亲说:“没人知道为什么这样,”他说,“运动着的东西,总是试图继续运动下去,而静止的东西,总是试图继续静止下去,除非你用力推它。这是个普遍的原理,物体的这种倾向叫做‘惯性’。但是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样。”

  你看,这就是深入理解——他不告诉我一个东西的名字,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了解这个东西是很不一样的,他知道其间的区别,而我也在很早的时候就明白了这个区别。

  父亲接着说:“如果你再仔细看,你会发现,并不是球冲向车厢的后壁,而是车厢的后壁被你推着冲向球。那球仍然静止不动,或者说得更准确些,由于有摩擦力,球开始被带着向前运动,而不是向后。”

  我赶紧跑回小车,把球重新放好,我一边从下面推车,一边从旁边观察。我发现父亲确实是对的——我向前推小车的时候,车厢里的球从来不向后动。相对车厢而言,它是向后动了;但是相对于人行道,它实际上是向前移动了一点,是车厢带着它向前的。这就是我父亲教育我的方法,他用那些事例和相关的讨论教育我,这里没有压力,只有极可爱、极有趣的讨论。

  Feynman:...andIsays,“whyisthat?”Andhesaid,“Thatnobodyknows,”hesaid.“Thegeneralprincipleisthatthingsthataremovingtrytokeeponmovingandthingsthatarestandingstilltendtostandstillunlessyoupushonthemhard.”Andhesays,“Thistendencyiscalledinertiabutno-bodyknowswhyit’strue.”......(ThePleasureofFindingThingsOut.byRichardP.Feynman)

  (费曼:《发现的乐趣》,张郁乎译)

  Feynman:Thatistheprincipleofinertia—ifsomethingismoving,withnothingtouchingitandcompletelyundisturbed,itwillgoonforever,coastingatauniformspeedinastraightline.(Whydoesitkeeponcoasting?Wedonotknow,butthatisthewayitis.)【TheFeynmanLecturesonPhysics.byRichardP.Feynman)】

  牛顿这样定义惯性:牛顿将我们所说的“惯性”,定义为一种力。他说“惯性”是一种物质固有的力,它是物质内在的,与生俱来的东西。

  牛顿说,一个物体只有在被改变其状态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会释放出这种力。

  IsaacNewton:Inherentforceofmatteristhepowerofresistingbywhicheverybody,sofarasitisable,perseveresinitsstateeitherofrestingorofmovinguniformlystraightforward.ThisforceisalwaysproportionaltothebodyanddoesnotdifferinanywayfromtheInertiaofthemassexceptinthemannerinwhichitisconceived.BecauseoftheInertiaofmatter,everybodyisonlywithdifficultyputoutofitsstateeitherofrestingorofmoving.Consequently,inherentforcemayalsobecalledbytheverysignificantnameofforceofinertia.Moreover,abodyexertsthisforceonlyduringachangeofitsstate,causedbyanotherforceimpresseduponit,andthisexerciseofforceis,dependingontheviewpoint,bothresistanceandimpetus:resistanceinsofarasthebody,inordertomaintainitsstate,strivesagainsttheimpressedforce,andimpetusinsofarasthesamebody,yieldingonlywithdifficultytotheforceofaresistingobstacle,endeavorstochangethestateofthatobstacle.【ThePrincipia:MathematicalPrinciplesofNaturalPhilosophy.byIsaacNewton(Author),I.BernardCohen(Translator),AnneWhitman(Translator),JuliaBudenz(Translator)】

  牛顿还说:对于吸引、推动或任何趋向于中心的倾向这些词,我在使用时不作区分;这些力不是从物理的观点来考虑的,它们是从数学的观点来考虑的;因此,读者不要以为我在用这类词汇定义作用的种类或方式,或者定义物理的原因和理由;读者也不要以为我要在真实的和物理的意义上,把力归因于中心(那只不过是数学的点而已。牛顿:?向心力使物体趋向作为中心的某个点。),如果我偶尔说到中心牵引,或者中心有力的话。

  其实牛顿想说的是:虽然我们不知道力(牛顿认为“惯性”也是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但我们能用数学这种语言对它进行描述刻画。虽然我们不知道力是个什么东西,但我们却能够知道力的运作方式。其实牛顿想说的,也是费曼想要表达的意思。

  IsaacNewton:Iuseinterchangeablyandindiscriminatelywordssignifyingattraction,impulse,oranysortofpropensitytowardacenter,consideringtheseforcesnotfromaphysicalbutonlyfromamathematicalpointofview.Therefore,letthereaderbewareofthinkingthatbywordsofthiskindIamanywheredefiningaspeciesormodeofactionoraphysicalcauseorreason,orthatIamattributingforcesinatrueandphysicalsensetocenters(whicharemathematicalpoints.IsaacNewton:Centripetalforceistheforcebywhichbodiesaredrawnfromallsides,areimpelled,orinanywaytend,towardsomepointastoacenter.)ifIhappentosaythatcentersattractorthatcentershaveforces.【ThePrincipia:MathematicalPrinciplesofNaturalPhilosophy.byIsaacNewton(Author),I.BernardCohen(Translator),AnneWhitman(Translator),JuliaBudenz(Translator)】

  解读《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天体物理学家S.Chandrasekhar,并没有解读牛顿给惯性所下的定义,他认为牛顿的解释已经很完美了[呲牙]:

  但是,我们的高中物理课本却认为“惯性”是一种“能力”。啥意思?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是长了大脑的吗?有脑子才会有才能(能力)吧。

  但是,下边这部美国的高中物理课本却认为“惯性”不是一种力。Newton’sfirstlawissometimescalledthelawofinertia.Isinertiaaforce?No.Inertiaisthetendencyofanobjecttoresistchange.Ifanobjectisatrest,ittendstoremainatrest.Ifitismovingataconstantvelocity,ittendstocontinuemovingatthatvelocity.Forcesareresultsofinteractionsbetweentwoobjects;theyarenotpropertiesofsingleobjects,soinertiacannotbeaforce.(Physics:PrinciplesandProblems.byZitzewitz,P.W.)

  那么,关于惯性这个概念,牛顿的定义是错的吗?中美日三国的物理教材对惯性的讲解都是对的吗?有兴趣者自行寻找答案吧。

  现在你看到了,教科书中的惯性定律与牛顿所发明的惯性定律并不完全一致。我想,在“不用学英语就能学习好数理化生”这个命题上,你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然后,让我们看看费曼当年是如何批判巴西的教育和物理教材的。

  费曼:

  学年终了时,学生请我做一次演讲,谈谈我在巴西的教学经验。他们说,听众将不只是学生,很多教授、政府官员都会跑来听讲,于是我先要求他们答应我畅所欲言。他们说:“没问题,这是个自由国家。”

  到了那天,我带着大学一年级用的物理教科书走上讲台。他们都认为这本书十分之好,因为书里用了各种不同字体——重要的东西都用粗黑的字,这些是要牢牢记住的;较为不重要的用浅一点、细一点的字等等。

  立刻就有人说:“你不是要批评这本书吧?写这本书的人也在场呢,而且每个人都觉得这是本很好的教科书。”

  “你们答应过我想讲什么,就讲什么!”

  演讲厅里全坐满了。首先我把科学定义为“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然后我问:“教学生科学有什么好处呢?当然,如果不注重科学,这个国家就还不够文明……。”他们全坐在那里点头赞同,我很清楚这正是他们的想法。

  然后我话锋一转:“当然,这是十分荒谬的,因为,我们为什么一定非要追上另一个国家不可?我们应该是为了一个好理由、充分的理由才教授科学,而不是只因为其他国家也研究科学。”我谈到科学的应用、科学对于改进人类生活的贡献——我着实挖苦了他们一顿。

  然后我说:“我这次演讲的主题,是要向各位证明,巴西根本没有在教科学!”

  他们明显地激动起来了,全都在想:“什么?没有在教科学?这话太疯狂了!我们开了一大堆科学课呢!”

  我告诉他们,刚到巴西时,令我最震惊的是,看到小学生在书店里购买物理书。这么多巴西小孩在学物理,全都比美国小孩更早起步,结果整个巴西却没有几个物理学家,这真是令人惊讶极了——为什么会这样?这么多小孩那样的用功,结果却一点成效也没有!

  我举例说,这好比一个深爱希腊文的希腊学者,他知道在他自己的国家里,小孩都不大爱念希腊文。但当他跑到别的国家,却发现那里的人都在研究希腊文,甚至小学生也在读,他高兴极了,但在一个主修希腊文学生的学位考试上,他问学生:“苏格拉底谈到真理和美之间的关系时,提出过什么主张?”——学生答不出来。然后学者又问:“苏格拉底在第三次对话录中跟柏拉图说过些什么?”学生立刻眉飞色舞,以极优美的希腊文,一字不漏的把苏格拉底说过的话背出来。

  可是,苏格拉底在第三次对话录里所说的,正是真理和美之间的关系呢!

  这位希腊学者发现的是,那个国家的学生学习希腊文的方式,是首先学会字母的发音,然后是字的读法,再后来是一句及一段地学下去。他们可以把苏格拉底说过的话倒背如流,却完全不知道那些希腊字是有其意义的。对学生来说,一切都只不过是些很人工化的声音罢了。从来没有人把这些声音翻译成学生看得懂的东西。

  我说:“当我看到你们教小孩‘科学’的方式时,我的感觉就跟那希腊学者一模一样。”(很够震撼是不是?)

  我把他们的大一物理教科书举起来,“在这本书里,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实验结果,除了一个地方。那里谈的是球体从斜面上滚下来,书中说球体一秒钟移动多远,二秒、三秒钟又如何等等。但这些数字其实有‘误差’,因为,如果你看这个图,你会以为自己看的是实验结果,因为那些数字确实是比理论值大一点或少一点。课本甚至还讨论怎样修正实验误差——这倒是很好。问题在于,如果你根据这些数据来计算加速度常数,没错,你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可是假如你真的动手做这个实验的话,由于球体本身的惯性作用,除了滚动之外它还会转动,因此你会得到计算答案的5/7,因为有部分的能量消耗在转动上了。所以,书中唯一的实验‘结果’,也一定是来自一个假实验。从头到尾就没有人弄一个球让它滚下来,而他们永远也不会写出那些数据来!”

  “我还发现其他事情,”我继续说:“随便把书翻开,手指到哪一行便读那一行,我都可以更进一步说明我意指为何——证明书里包含的不是科学,而只是生吞活剥地背诵而已,整本书都是如此。事实上,甚至我现在就敢在各位面前,当场随便翻到书中任何一页,读给大家听,证明我的说法。”......(费曼:《别闹了,费曼先生》吴程远译)

  然后还有,接着费曼的说到的“倒背如流”,我们再看看华罗庚是如何评论“背”的。

  华罗庚:我以为,方法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熟能生巧”。搞任何东西都要熟,熟了才能有所发明和发现。但是我这里所说的熟,并不是要大家死背定律和公式,或死记人家现成的结论。不,熟的不一定会背,背不一定就熟。如果有人拿过去读过的书来念十遍、二十遍,却不能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那我说这不叫熟,这是念经。熟就是要掌握你所研究的学科的主要环节,要懂得前人是怎样思考和发明这些东西的。譬如搞一个实验,需要经过五个步骤,那你就要了解为什么非要这五个步骤不可,少一个行不行,前人是怎样想出这五个步骤来的。这样的思考非常重要,因为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明或发现一些东西。如果人家发明一样东西摆在你前面,你连别人的发明过程都不能了解,那你又怎样能够进一步创造出新东西呢?好比瓷器,别人怎样烧出来的,我们都不理解,那我们怎能去发明新瓷器呢?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流行着对科学家发明的神秘化宣传,说什么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是由于偶然看见树上一个苹果落地,灵机一动的结果,这真是胡说八道。苹果落地的事实,自有人类以来便已有了,为什么许多人看见,没有发现而只有牛顿才发现万有引力呢?其实牛顿不是光看苹果落地,而是抓住了开普勒的天体运行规律和伽利略的物体落地定律,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一旦碰到自然界的现象,便很容易透视出它的本质了。所以对关键性的定理的获得过程,必须要有透彻的了解及熟练的掌握,才能指望科学上有所进展。(华罗庚:《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数学大师华罗庚谈怎样学好数学》)

  丘成桐:......我在第一个学期选修了埃德温斯帕尼尔(EdwinSpanier)的代数拓扑学、布菜恩劳森的微分几何学和查尔斯莫里的微分方程,此外还旁听了代数、数论、群论、动力系统、自守型和泛函分析等课。修读的三门课对我的影响都很大。来伯克利之前,我自以为了解拓扑学,它研究最广义下物体的形状以及分类,但代数拓扑课提供了全新的角度,把拓扑问题化为代数问題处理。开始时有些紧张,因为学生比以前上课时更加投入。我没有打算说很多话,但其他同学则踊跃发言,似乎头头是道。几个星期后,我把课本(就是斯帕尼尔本人编写的)看了一大半,发觉大部分同学都是在吹牛瞎说。(丘成桐:《我的几何人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