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纤柔到豪放,为何唐朝初期的诗歌能发展得如此“火爆”?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纵观世界各国的整个历史河流,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大一统是其一直延续不断的特色主题。
在历经南北朝数百年战乱之后,中国历史上迎来一个让所有华人为之自豪的王朝—唐朝。
在军事上确立政权实现一统后,唐初统治者便开始了文化大一统的工作,通过整合汉魏以来南北两岸长期分裂的文化,逐渐形成了新的让周边各国
争相学习以及让后世为之自豪的文化体系。
唐诗作为唐文化桂冠上闪亮的明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唐诗气象的流变,见证着唐朝统治阶级对于文化大一统的整个过程。
而这种流变的主要因素,根本上是受到社会审美风尚的转变以及初唐社会文化建构的要求和方向的影响。
由于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化,初唐诗风气象由前期“上官体”的婉媚之风转变成蕴含蓬勃向上、狂飙突击的时代之音
(一)初唐前期的诗坛,是“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占统治地位
《新唐书》中记载,唐朝刚建立的时候,诗人们大都继承着陈隋两朝的风格流派。
除了历经隋末唐初两朝的王绩外,他们创作的诗歌大都是“以绮丽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为主,这种诗风是继齐、梁的颓靡遗风后又变本加厉的贵族形式主义的文学。
作为深受太宗和高宗宠爱的宫廷诗人,上官仪的诗歌具有婉媚的风格,这种诗风被称为“上官体”,在达官显贵中争相模仿。
上官体诗人们不遗余力地追求美的形式,内容浮艳无聊,具备“上官体”诗风的诗歌,其创作内容大都局限在描写殿苑风光和贵族统治阶级的生活,用空虚华丽的词藻来歌颂赞美皇族。
(二)新的审美风尚的转变,初唐诗歌开始蕴含蓬勃向上、狂飙突击的时代热情
在梁、陈时期产生发展起来的宫体诗,主要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腐朽糜烂的奢侈生活而创作。
它通常用轻艳的笔调来摹写描绘女性的看画、晨妆的心情和睡觉休息的神态以及生活中的一切,这些正是统治者们低俗恶趣味的审美体验。
随着唐初社会生活基础的巨大变化,社会的审美风尚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诗人们的创作风格也开始多样化。
唐朝初期,太宗李世民吸取前朝统治者的腐朽导致王朝覆灭的教训,在政务上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措施。
由于开明的政务措施,再加上贞观重臣们刚经历隋末战乱,其生活历程与梁、陈时期宫体诗人们完全不同。
所欲唐初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精神状态昂扬上进,引导着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朝着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这也使得唐诗气象充盈着蓬勃向上、狂飙突击的时代热情。
重新建立中央集权政务体制的权威既是初唐时代的主要政务命题,也影响着唐初诗歌的气象
(一)西部雄风与南北合流,初唐既是军事的征服者也是文化的被征服者
唐朝继承着隋朝的大业,隋朝虽然在地域划分上得到过形式上的统一,但在文化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大一统。
在历经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分裂后,加上异语异俗的北方少数民族侵入中原地区时增添了新的文化内容,南北之间的交流变得越发困难,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逐渐拉大,发展得也越来越不平衡。
南北朝后期,存在着关陇、山东和江左三个政务军事集团,这三者在文化上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梯度。
江左集团历经东晋南渡到陈后主禅位,是中原文化的正统继承者。
山东集团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来接受汉文化,在文化程度上仅次于江左集团,关陇集团则是依靠鲜卑六族起家,胡化程度较高,在文化发展程度上最为落后。
唐朝初立后,以关陇集团为核心的统治阶级虽然在政务军事上逐一征服了江左集团和山东集团,但在文化建树上却不占上风。
当关陇贵族从山野走向台阁初见江南诗文时,无人不被其馨香柔美所吸引征服,继续争取文化上的主导权并将江左与山东的地域文化纳入其统一的统治下,便成了统治阶级的迫切要求。
(二)文化大一统是重新建立中央集权政务体制权威的必要途径,也影响着唐诗风格气象的转变
遍观中国的传统政务体系特征,唐朝的建立意味着历经南北朝百年战乱后,大一统下的皇权理念再次成为政务秩序构建的核心价值观念。
政务是决定一切的根本性力量,初唐文化的建设必然受到其各方面的制约并对其有所表述,宫廷诗歌由于最接近统治体系的上层,其创作受到此影响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文化建设的要求和方向。
自汉代以来,儒家文化就一直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唐王朝的统治是否合乎儒家的正统道德和礼制,这是其能否维持长久稳定的关键所在。
由于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三大集团各自产生了服务于自身统治的多种学说,在国家统一后,帝国皇权下的儒家君臣尊卑伦理文化秩序建设的方向和要求开始影响着初唐诗人创作的诗歌的风格和气象。
作为最接近政务中心的宫廷诗人,在其宫廷诗歌的惯有情感表达中,最常见的便是对唐王朝大业的直接歌颂和赞美以及对现存政务秩序的赞颂。
初唐宫廷诗歌内容涉及极广,从重大政务活动到日常宫廷游宴,其表达大都离不开对皇帝权威的迎合,虽然因为其主体精神的缺失导致诗歌缺乏感染力,但这正体现了唐初期君臣伦理秩序的要求。
(三)文化大一统的过程中,宫体诗形式不断发展的同时开始走向山水田园和大漠
在南北两岸文化彼此交融兼蓄并发的同时,唐初宫体诗开始出现了新的追求,逐渐脱离对狭隘的宫廷生活的描写。
其风格不再单是对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述,除了对内在心灵和哲理思辨的追求外,唐诗气象中所具备的青春活力和无限遐想开始初现端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正是这一风格的标志。
《春江花月夜》所表现的气象与此前的宫廷诗歌迥然不同,它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于一体,在尽情赞美大自然瑰丽美景的同时寓情于景,在追求人生哲理的同时探索宇宙的奥秘,这种气势磅礴色彩斑斓的风格是此前宫廷诗歌从未体现过的。
此后,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诗人一扫六朝遗风,渐渐将宫廷诗歌引向大漠边塞,开始形成了具有崇高壮丽气象的边塞诗和优美宁静的田园诗。
在唐朝最终建立文化大一统的背景下,初唐宫体诗也蜕变成了意境雄浑的盛唐诗歌。
唐初诗歌气象的流变过程,体现着中国文人在文化传承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
(一)初唐宫廷诗歌在显示文化建设特征的同时,也体现着文人们对文化建设的看法和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兼备着“兴、观、群、怨”的功能。
中国文人天然的文化传承承担者的身份,使得他们在以赞颂为主要表达趋向的同时,也涉及了他们对于新的大一统帝国的道德重建和政务伦理建设原则的看法与思考。
在唐朝刚建立时,宫廷诗歌就显示出来了这方面的倾向。
在魏徽的《赋西汉》和《唐诗纪事》中记载,谏臣魏征试图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来提醒唐太宗注意区分君臣的尊卑秩序,同时也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来约束自己,从上及下来维持王朝伦理秩序的稳定。
由于初唐上层政务的多变,虽然如魏征般表达对于政务伦理看法的诗歌并未成为主流,但是这也说明在宫廷诗歌对新的皇权体系赞颂的同时,也有文人开始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试图提醒最高统治者对君王权威限制从而避免君主权威过重导致秩序失衡。
在创作中对文化和伦理秩序建设的反思在中宗时代体现得最为明显。
(二)初唐诗人影响文学内在精神趋向的同时,为日后唐诗内涵的开拓奠定了基础
在唐中宗取得李唐皇室对武周政权斗争的胜利实现政务中兴后,整个社会兴起了反省武后以来的弊政和恢复太宗时期的政务方针的革新思想,宫廷诗人从古今历史的变迁中引发对政务伦理的思考并创作了诸多诗歌。
在刘宪的《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中,作者便产生了如何保持政权的延续性和长久性的疑虑。
在诗歌中他运用“熏风”的典故来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并以此说明只有广泛吸收群体智慧才是统治王道,政务统治的正确原则应该是儒家所强调的给百姓带来福祉。
这体现了初唐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思考时,初唐文学内在精神趋向也不断受到影响。
随着唐王朝最终在文化和政务上大一统的恢复和稳定,儒家文化中关注现实的原则也开始影响着文学内在精神的趋向,这为日后唐诗内涵的开拓和气象的流变奠定了基础。
在适合的场景下,初唐宫廷诗人对于时代精神也做出了一定的回应。
所以,在初唐文化统一过程中,唐诗气象流变的过程为我们认识初唐政务文化的变革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参考书籍
《隋书》
《新唐书》
《大唐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