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开放打通惠民服务大门
根据《2021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1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在整个场地面积中,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体育场地面积占比最大,超过40%以上。与此同时,高校体育场馆具有质量高、种类全、管理规范安全等优势,受到许多运动爱好者健身的青睐。
来自北京市海淀区的居民汪海平时热爱运动,说到体育场馆,他首选高校,“高校的田径场地是标准的塑胶跑道,很多学校还有游泳池、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等,基本上常见的运动项目都能涵盖,而且高校环境好,人员素质高,锻炼体验更好。”
高校本身具有公共属性,应该发挥其文化价值对周边形成公共辐射。近日,北京、浙江、四川等多地高校已迈出了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步伐。
记者了解到,北京交通大学在满足教学需要后有序有偿开放,通过微信服务号预约等方法预约游泳馆、健身房、体育馆等场地,解决体育教学和场地开放的矛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也上线了体育馆校外人员预约系统,允许校外人员预定羽毛球、乒乓球和游泳场馆;北京建筑大学通过建立“体育馆白名单”,区分不同的进校方式,确保校外人员安全有序进入学校锻炼;四川省多个高校也承担了大运会场馆任务,根据“大运惠民方案”也面向校内师生和周边居民开放场地,满足大家休闲锻炼的需求。
汪海说:“过去预约大学里的场馆都需要打电话挨个问,管理员记在纸上,现在通过微信预约更方便,而且哪些时段开放、哪些时段教学一目了然,我们也能自己选择场地,合理安排时间,有一些场馆还能办理会员卡,这说明高校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向社会开放也更科学有序。”(转自4月13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