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特教老师培养不可忽视
原标题:融合教育:特教老师培养不可忽视
在天津市北辰区特需中心,教师周鹏程给患有自闭症的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新华社记者 李然摄
张喜连是天津市中慧未来幼儿园的院长,过去的一年,她招收过2名自闭症儿童入园与其他孩子一起接受融合教育,因为家长的反对,今年她决定取消这个试点班。
所有特殊儿童都有权与同龄儿童一起在自然的普通环境中生活与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被称为“融合教育”。2020年7月,天津市出台《关于加强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到2020年年底,天津各区至少确定1至2所普通学校和1至2所幼儿园作为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试点学校、幼儿园。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现实的路并不平坦。
“支持教师”不可或缺
“教师是关键。”谈到融合教育,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特殊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体育学院特殊教育教研室主任戚克敏说,大多数特殊儿童入读普通学校后,总会遇到种种挑战,需要专门的老师提供针对性帮助。不仅需要专业过关的授课教师,还需要负责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补救教学,对普通班教师和家长提供咨询与支援服务的教师,他们是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沟通的桥梁,这类教师被称为融合教育支持教师(以下简称“支持教师”)。
冯锡莉是天津市北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也是自闭症儿童尘尘(化名)的支持教师。
北辰区北仓小学五年级的课堂里,尘尘正在与周围的孩子聊天,看到每个路过的人都友好地微笑。
几年前,尘尘因患有自闭症被送到北辰区特殊教育学校,经过几年的教育干预,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评估后顺利转入北仓小学。冯锡莉也从尘尘的教学老师,变成了“影子老师”,陪着他一起到了北仓小学。
第一天,尘尘和班主任潘老师都不太适应。“陌生的环境,让尘尘不安。课堂上无意识的喊叫和突如其来的离座,让课堂里其他41名小朋友纷纷模仿,课堂秩序完全失控。”潘老师回忆。
教室内是不知所措的潘老师,教室外站着同样紧张的冯锡莉。她迅速地指导潘老师如何与尘尘交流,告诉班级中其他学生的“怪叫”对尘尘来说,就像打喷嚏,是他不可控制的正常行为。同时,她也安抚了适应新环境的尘尘。
现在,已经5年级的尘尘有了自己的小伙伴,能正常参与课堂活动、考试测验,成绩也保持得不错。
尘尘是幸运的。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已有近40万残障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有些支持教师一起陪伴就读,如影随形地跟随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但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限于特教老师稀缺和经济压力,缺失支持教师的残障儿童“随班就读”面临巨大的挑战。
从教学到引导融入社会
2017年,国务院出台《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提出“推广融合教育,保障残疾人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接受教育”。在此之前,天津市北辰区被确定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之一。
走进北辰区特殊教育服务中心,指导中心主任赵明珠长着一张娃娃脸。曾经,她是天津市北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现在,她从校长转变为巡回指导老师(在特教中心工作的支持教师被称作巡回指导教师)。
赵明珠清晰地知道工作的重心是“融”。融什么?怎么融?赵明珠发现,特殊学生无论学习成绩优秀与否,毕业后都很难融入社会。为此,她带着十几名教师,把目光从课堂转向了社会。
赵明珠介绍,特殊需求服务指导中心里有转介安置专家资源库,为残障儿童和家长提供各种指导和服务,目前对自闭症儿童的支持工作从学龄前一直延伸到就业,领域也从家校延伸到社区。这里的特教老师都身兼二职,他们没有固定的教室,有时候在特殊学校教课,更多的时候,他们陪着学生回家、去普通学校。他们不仅仅指导残障学生如何应对社会,他们也指导健康人如何与残障儿童相处。
戚克敏介绍,学前阶段的融合教育,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方案,对轻度自闭幼儿实施个别化教育,刺激特殊幼儿的身心发展,改善其感知运动、语言、社会交往等能力。同时,相比特殊教育机构,轻度自闭幼儿在接受融合教育的过程中能获得更多来自同伴的支持。
赵明珠与戚克敏的观点一致。天津市北辰区特殊教育服务中心推行学龄前融合教育,探索出自闭症亲子园、特教学校幼儿园(普通班、实验班)、融合幼儿园、独立就近入园(或衔接普通小学)几种安置方案,满足不同程度自闭症儿童的需求。北辰区特殊需求服务指导中心会对融合幼儿园中自闭症幼儿所在班级的教师进行培训,并做好工作考核,以此保证需要特殊支持的自闭症幼儿所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接纳性。
据统计,北辰区北仓小学附属幼儿园接纳的40余名自闭症儿童中,有超过90%可以升入普通小学,近一半儿童可以与普通儿童共同生活学习。
培养合格的特殊教师队伍
戚克敏与天津东丽明强特殊学校承担教育部“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的实验项目,一年里走访了126家残疾儿童家庭,发现能接受教育的只有48户,其他还需要经济支持、医疗康复支持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支持。家长不能及时接纳、正确对待,往往会给残疾儿童正常成长带来巨大阻碍。
无论是陪伴尘尘进入普通小学的冯锡莉还是送教上门的戚克敏,她们很多精力都用在指导家长、同学、邻居如何与残疾儿童沟通相处上。
张喜连去社会上考察了一些盈利的针对自闭儿童的康复教育机构。她看到,有些自闭症康复机构的老师用薯片“诱惑”着自闭症孩子遵守秩序,她不知道这样的方式是否对孩子是正激励。
引导特殊儿童融入社会,拥有合格的、充足的特教老师队伍是比钱更关键的问题。
戚克敏介绍:“截至2019年底,全国有特殊教育学校2192所,全国已有残疾人康复机构9775个,康复机构专业技术人员19万人,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康复从业人员与机构数量极速上升。但另一方面,大量机构的创建时间比较短,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尤其民办机构普遍面临专业师资数量不足且流动性大、学历偏低等问题。提高特教教师及康复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是特殊教育学校及康复机构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特殊儿童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和康复服务的必要条件。”
怎样才是合格的特教教师?戚克敏认为,合格的特教老师首先要尊重并理解特殊儿童,掌握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发展阶段特点与成长规律;其次要能理解并执行我国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与理论动态;另外还应具备从事特殊教育实践教学、管理、康复和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够顺利与特殊教育需要人群沟通并进行相应的社区、家庭服务。
天津市体育学院创建特殊教育专业,看上去有点“不务正业”。但该校校长吉承恕介绍,天津体育学院曾经培养残奥会运动员,校园无障碍设施相对完备,师生有健康对待身障人士的态度,学校有教育辅导身障运动员的经验和基础,将其扩展到特殊教育事业中,对学院发挥固有优势,推动交叉学科发展有积极意义。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会长邓猛教授呼吁,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中,应该系统、广泛地开设特殊教育知识或学科专业知识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各级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机构的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以及各级教育相关的学位、学历教育中应明确包含特殊教育课程模块,将特教知识系统地纳入普教教师培养与教师资格考核制度中来,使之成为教师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
(本报记者 刘 茜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杨盛岚)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