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江苏大步迈向农机强省

  

  4月,正是一年农耕最繁忙的季节。漫步在江苏的田间乡野,一架架植保无人机在空中盘旋;装载着北斗系统的自动驾驶拖拉机、旋耕机、施肥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作业……壮美的画面描绘出一幅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图景。

  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助推器,为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装备保障。江苏既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机装备制造大省,更是农机使用大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为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江苏今年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2023年江苏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以上,设施农业、果菜茶、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65%以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第十二届江苏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现场,记者找到了答案。

  发力全程全面机械化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江苏近年来在扛稳粮食生产重任中,通过推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借力现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模式,确保了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2022年达到753.8亿斤的历史新高。在今年的江苏省委一号文件中提出更高要求:“不能满足于省内的自给,还要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这意味着,江苏需要在6870万亩的耕地上获得更多收获。面对人多地少的局面,江苏该如何应对?在农机展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给出了建议:以大食物观统筹保障粮食安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

  在张洪程院士看来,目前,江苏围绕农机装备技术升级、智能应用、质量效益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改造,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虽然在2022年江苏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然而,全省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区域间、行业间、品种间、环节间差异还比较大。他认为,为补齐发展短板,江苏需要在各领域各环节推动农业农村机械化、装备化、绿色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

  在展会现场,针对江苏目前的发展现状,与会专家建议,全程全面机械化不仅要让粮食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还要通过协调解决农机装备供给和高效能应用难题,让机械化由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向全过程延伸,由种植业向设施农业、果菜茶、渔业、畜牧、农产品初加工等农业产业全面拓展。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敏丽认为,全程全面机械化不仅要求所有农作物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还要在产业与区域方面全程全面机械化,其中包括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以及丘陵山区等各个领域。

  事实上,江苏正在进行一系列探索。杂交水稻种植培养全程全面机械化是江苏现代农业发展中“卡脖子”环节之一。在制种环节,授粉效果直接影响着制种质量和产量。在收割环节,父本、母本混杂也会影响种子质量。盐城大丰区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拥有杂交水稻制种面积6.8万亩。为克服难点,当地创新采用新农机设备,目前已基本实现机耕、栽插、喷药、授粉、分收、烘干、加工等各环节机械化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85%以上,全国领先,计划到“十四五”末,大丰区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率将达到95%。当然,这只是江苏探索全程全面机械化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为完成目标任务,“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大力支持全程全面机械化补短板提水平与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等相关项目。

  补贴“杠杆”持续撬动能力供给

  在洋马农机的展厅里,洋马农机(中国)有限公司的6行油菜毯状苗移栽机让专程从常熟赶来的种粮大户李玉跃跃欲试。看完工作人员的现场演示,了解到这款机器解决了多熟制地区直播油菜产量低、人工育苗移栽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李玉心动不已。当他还在纠结要不要订购时,听说江苏研究制定了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意见,推进农机购置补贴信息系统升级优化,今年将稳定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进一步调整优化补贴政策。李玉兴奋地说:“这下可以安心选够心仪的农机了。”

  近年来,江苏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在引导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不断优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正在实施的《2021-2023年江苏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指导意见》就是其中之一。记者了解到,该《意见》提出,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新产品试点,完善补贴政策实施的制度化、便民化、信息化措施,提升补贴政策实施效应,确保完成全省补贴机具超过4.3万台套,受益农户超过2.5万户的绩效目标。

  今年江苏更是提出,继续调整优化补贴政策,确保政策效益普惠共享。稳步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稳定在52%以上,生态型犁耕深翻作业面积力争达300万亩以上。稳健落实油料扩种配套农机装备保障,协同落实好江苏110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30万亩油菜扩种任务配套农机装备保障工作。

  在推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各地也在探索实施相关帮扶措施。扬州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通过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按序时进度完成创建目标的乡镇,以先建后补的形式进行扶持。在全国率先启动特色产业农机化规划的无锡,自创建了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后,提出了三个行动纲要,奠定了特色农机化发展在全省的率先领跑地位。截至目前,无锡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5000万元,发展特色农机超10.2万套,先后扶持特色农机产业园区106家。

  释放更强农业生产效能

  都说,农机一小步,农业一大步。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如今的科技化、智能化“金戈铁马”,农机化让江苏的每一寸土地成为丰收的沃土。为端稳手中的“饭碗”,江苏持续释放更多的生产效能,陆续设立8个省级农机装备与技术创新中心,解决“卡脖子”难题;开展农机作业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农机试验鉴定供给水平。

  “这是我们新研发的植保机,预计认证需要多长时间?”“请问认证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我们外省的企业可以在这里进行自愿性产品认证吗?”南京赛姆认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展位前围着众多的咨询者。

  记者了解到,赛姆是农机产品认证机构。目前,全国只有2家农机产品强制性认证机构,赛姆认证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国家认监委公布的符合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资质采信条件的认证机构。赛姆认证综合科负责人陆金晶介绍,农业机械强制性产品认证是保底线的认证,不仅保障了农机产品质量安全,也促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农机产品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为国家和江苏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在高标准释放机械化生产效能过程中,江苏实施“宜机化”融合推进与农机作业质量提升“两大行动”,提升农机作业质量,提升粮食作物单产,保障粮食安全。同时,江苏还不断提升农机试验鉴定供给水平,持续畅通新产品和适用机械的试验鉴定渠道,推动农机样机快速成为农机产品。并且围绕农机强省建设重点、产业机械化生产需求难点和农民机手关注的技术热点,进行农机技术推广。

  不仅如此,江苏还不断提升省内农机企业的研发水平,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定期组织农机企业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并通过农业农村部门牵线搭桥,让企业与科研院(校)所合作共同研发农机新产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南通海门为例,近年来,海门区新增农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50多项,创新研发了大批国家发明专利的农机装备,有效带动了区域相关产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