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找你妈去!”爸爸教育的缺席,是不是该自我反省了

孩子:“爸爸,我不会拼图!”

爸爸:“找你妈去!”

孩子:“爸爸,我不会脱裤子。”

爸爸:“找你妈去!”

这样的场景,在你家也常见吗?每次跟群里妈妈们聊天,她们都会不断控诉,自己的老公是如何不作为的?“找你妈去!”成了孩子找爸爸后的唯一答案,似乎,教育孩子就是妈妈自己的事情,和爸爸无关。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奠基石

法国教育家让-雅克·卢梭在他的教育小说《爱弥儿》中写道:“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我家楼下有对模范夫妻,他们的孩子刚三岁,正在淘气的时候,但每天晚上7点钟,都会听到他们家开门的声音,我就知道,那是他们一家人要出去遛弯了。然后就是孩子奶声奶气的:“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听到这句话,我心里特别暖,而且也一直朝着他们家的教育模式努力。常常会看到他们一家人晒朋友圈,旅行、聚会,三岁的儿子就在他们夫妻中间,每次都露出让人羡慕的表情。

生命早期1000天,孩子需要爸爸的陪伴

有次周末,我们一家人,带着大宝和二宝去玩,宝爸抱着二宝,我牵着老大,刚走到楼下,对面来了一位两岁模样的小女孩,拽着爸爸的手,哭着说:“爸爸,陪……”她还说不了完整的句子,但看着真的很让人心疼。而爸爸则手脚麻利的甩开她的手,跟身边的朋友说说笑笑走开了,仿佛那孩子是别人家的,他连一句“找你妈去”都没跟她说。小女孩的妈妈则在另一侧静静看着,等待女儿扑向她的怀抱,或许她已经习惯了,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没有人不忙,没有人不向往有自己的空间。但有了孩子后,我们的角色转变,并不一定完全允许我们这样做的。

世界卫生组织把女性从怀孕的胎儿期到宝宝出生后的2天,供给1000天的时间,定义为一个人生长发育的“机遇窗口期”。有大量研究显示,生命中最初的1000天,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体一生的健康状况。他们不仅需要足够的物质营养,还有心理抚慰。

照料者对孩子的陪伴,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而不单单是喂养上。我们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是说孩子在幼儿阶段,已经形成一些固定的思维和模式,这对他成年后都有很大影响。如果只是需要给孩子提供喂养方面的营养,爸爸并不是必须要参与进来的。

但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而在早期1000天,家庭教育中的参与者不仅是妈妈,还有爸爸。母亲的慈爱应更多体现在喂养上,而父亲的关爱则是引导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领路人。

“爸爸,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李天燕在《家庭教育学》指出:现代家庭教育是指发生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以血亲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

我曾听过几位初中生对爸妈的建议,其中一条最触动我,那位12岁的小男孩说,爸爸,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到家后请做回我的爸爸,好吗?他说,自己已经好几个月没怎么跟爸爸说话了,爸爸晚上回家后就是捣鼓手机、电脑,吃饭都是五分钟结束战斗,等他第二天睡醒,爸爸已经去上班了。

不知道各位爸爸听了这话,会不会痛定思痛的扔下手机,抱起你的孩子?当我把这话分享给宝爸,他说了一句话:“我想做个合格的爸爸!”

小时候我们的成长环境中,很少有爸爸的身影,仿佛我们也习惯了。有事儿找妈妈,而不去打扰爸爸。但当我们也成为父母,这样做真的妥当吗?

孩子在幼年期,期待父亲的陪伴,你却在陪着你的手机、你的朋友,等孩子长大后,你想跟他“称兄道弟”聊聊心里话,哪有那么容易呢?这时候你开始埋怨,孩子不懂事,不好管教,可你缺席的那几年,想过孩子的感受吗?

上图是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关于儿童大脑发展,曾做的一份研究报告结果。分别体现的是孩子的Higher Cognitive Function(认知能力)、Language(语言发育能力)和Sensory Pathways(感官能力),红色部分的是认知能力,1~12岁的孩子,认知能力处于飞速发展期,而到了13岁以后,曲线就明显放缓,发展程度也减弱。

如果你是一位父亲,请记得以下几条,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别错过了孩子大脑以及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第一个阶段:0~1岁,是婴儿期,最重要的是建立好对外界(父母)的信任;

第二个阶段:1~3岁,是幼儿期,多陪伴你的孩子,别让他在恐惧的状态下入睡;

第三个阶段:3~6岁,是学龄前期,爸爸、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一个等边三角形,请不要忽视你的孩子;

第四个阶段:6~12岁,是少年期,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对他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影响;

第五个阶段:12~17岁,是青少年期,请理解孩子的矛盾心理,这也是检验你之前家庭教育是否到位的最佳时机。

我曾经跟宝爸分享我的育儿终极梦想,希望我的孩子到16岁,还能把我当朋友一样,有心里话原因跟我说。宝爸倒头如蒜,对对对,我也要努力。

枕边育儿寄语:

陪伴,是很美好的词汇,不应只在情侣之间出现,还有你的孩子,你们的亲子关系。等孩子长大了,你才想起来,自己还是一位爸爸,是不是有些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