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第三空间”,逃不开的女性困境

  近日,四川绵阳一女大学生因劝阻一女子带她7岁的儿子进健身房的更衣室而遭殴打。当事女生称,她洗澡时听到更衣室里传来男孩说话声,而更衣室和浴室间没有挡板,只有洗澡帘子挡着。她提出质疑后被男孩母亲辱骂并打伤,诊断证明显示其面部挫伤、左耳听力下降。报警后对方仗着更衣室没有监控拒不赔偿,还称要因儿子被吓哭索要精神赔偿。12日,当地派出所表示,目前正在处理当中。(4月12日《中国新闻周刊》)

  家长带异性儿童进更衣室的现象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夏季,更衣室里的“性别尴尬”频频上演,女性更衣室更是成为“重灾区”。类似的“性别尴尬”还在诸如公共厕所、公共浴室等空间上演。诚然,不顾他人感受私自带男童进入女性专用场所的做法有违公德,理应批评,但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也值得重视。

  在外界看来自私又荒唐的举动,细究之下,其实是众多母亲的无奈之举。教育系统中父亲的缺席、“第三空间”的缺失,都在将女性推向重重困境。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其首要责任便是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尤其是未成年儿童,由于缺乏足够的自理能力和认知能力,对父母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在公共空间内,孩子若缺乏家长的看护,很容易发生各种意外,甚至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为了避免意外甚至悲剧的发生,父母在带小孩外出时便格外谨慎。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社会一直在呼吁家庭教育中的“两性平等”,但“男主内、女主外”的传统生活模式和思维方式却依然长期且大量存在,女性依然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父亲的缺席,在客观上造成了母亲带儿子出玩时的“性别尴尬”。

  有没有兼顾孩子安全与旁人隐私的双全之策呢?就目前而言,建立“第三空间”的呼声和可行性最高。早在2016年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修订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中就已明确提出:城市中的一类固定式公共厕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公共厕所,商业区、重要公共设施及重要交通客运设施区域的活动式公共厕所,均应设置第三卫生间。游泳馆也可效仿“第三卫生间”建设供带小孩家长使用的“第三更衣室”。

  相关标准不断出台,但就目前来看,其中提出的“第三卫生间”并未引起社会的重视。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截至2021年11月,全国共有近1万座城市公厕设置了第三卫生间,仅占城市全部公厕数量的6%。“第三更衣室”的普及情况同样不容乐观。除了冷冰冰的“禁止家长带3岁以上男童进入女更衣室”的规定,在大多数游泳馆中,依然难觅“第三更衣室”的踪影。资金与空间不足并不是造成“第三空间”普及率低的主要原因,据《新京报》2021年报道,北京动物园和部分商场的第三卫生间存在不干净、暂停使用、无遮挡等问题,导致使用率并不高。可见,真正的问题在于缺乏强制立法的支撑。

  “第三空间”的缺失只是公共设施不完善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对部分特定人群的小众化需求的忽视。再“拥挤”的都市,也需要第三空间的人文关怀。见微知著,一个社会服务的精细化与人性化恰恰体现在这些微小之处。建立第三空间、破解女性困境,现代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