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亿元,青岛崂山区这个“青岛第一”有分量

  据崂山融媒消息:2023年一季度,崂山区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50.4亿元,同比增长9.5%,收入增幅全市第一。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5.4亿元,同比增长8.3%,税收占比90%,收入总量和质量均保持稳定运行。

  而比起收入增幅领跑全市,更应引起关注的是崂山区税收占比已经达到90%。毕竟,税收占比能直接反应一个地方的经济活跃程度与营商环境。

  举个简单的例子,作为公认的营商环境“标兵”,杭州2022年税收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8.5%。从这个角度来看,崂山区拿下的这个全市第一,分量十足。

   

  崂山区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哪儿?搞懂了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明白了崂山区为什么这么富。

  根据崂山政务网发布的今年前三月财政收入、支出完成情况可以发现,在税收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是增值税。

  增值税是以商品和劳务在流通各环节的增加值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当商品和劳务流动得越顺畅,同时各环节为产品赋予的价值越高,带来的增值税也就越多。

  这意味着,为崂山区财政收入做出最多贡献的,其实来自于产业,也就是实体经济。

  这主要指向了两个产业——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金融业。

  先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去年以来,崂山区陆续挂牌两个市级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分别是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和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

  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用地需求量大,这两个新兴产业并没有对占地面积要求过多,同时崂山区又通过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匹配建设产业园区,这不仅意味着可以聚集更多的企业,带来更高的税收,还能实现对区域土地价值的全面盘活。

  4月初,青岛第一批次张村河046地块使用权网上拍卖,经过136轮线上竞拍以及线下竞高品质,最终越秀&青铁通过乓乓球抓阄,以楼面地价21045元/㎡中标,成交总价20.55亿元,溢价率15%。

  这一地块也刷新了崂山地价的新纪录,在全市范围内仅次于莱阳路八号。

  而土地出让为地方财政带来的收益,同样不可忽视。

  对前沿产业的布局,换来了切实可见的税收与土地价值的升值,而土地价值的提升,会吸引更多人来崂山投资兴业,又能带来可观的税收,然后,崂山区可以利用这部分收入,继续加码新兴产业。

  换言之,崂山区财政收入已形成一个相对良性的闭环。

  

  当然,崂山区对新兴产业的关注不是“一时兴起”,并非因为元宇宙、AI等成为“风口”后才去刻意追风。

  2016年,在我国“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大力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后,崂山区随即便提出打造“中国虚拟现实产业之都”的目标。

  早早布局为崂山区培育壮大虚拟现实产业提供了极大的助力。目前,全国70%的虚拟现实科研力量落户崂山,引进培育出歌尔科技、pico等虚拟现实相关项目100余个。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了人工智能产业上,作为崂山区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正在逐步形成青岛人工智能创新辐射高地和算力供给高地。截至2022年,全区重点人工智能企业超170家,实现产业规模超230亿,其中核心产业规模在全市占比超50%。

  另外,崂山区在这两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保持了足够的定力,真正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落在了实处。

  不论是一个区域还是一座城市,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并能够坚定地走下去,一定能收获成果。

  再看金融业,拥有“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加持的崂山区,正持续放大金融业对区域的赋能效应。

  2022年,崂山区金融业全口径税收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占地方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超过20%,金融业已成为崂山区的第一支柱产业。

  不止于此,崂山区还通过发挥金融的活水作用,推动更多区域内企业走向资本市场。

  目前,崂山区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5家,股票18只,其中境内上市公司14家,占全市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22%,排名各区市第一。海尔智家、特锐德等5家企业市值超百亿元,占全市市值超百亿元企业总数33%,排名各区市第一。

  崂山区还有歌尔微电子过会待发,日日顺供应链在交易所审核,信芯微电子等6家企业在青岛证监局辅导,在辅导企业数量占全市总数的30%,排名各区市第一。

  不论是新兴产业的前沿布局,还是对资本的高效利用,都能看到崂山区经济的活跃程度。

  

  而税收占比超90%,更从侧面反映出了崂山区优渥的营商环境。在言必称营商环境的当下,这其实也会对崂山区后续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形成助力。

  同样,财政收入提升,政府也能投入更多的财力,服务企业发展。

  此前,崂山区财政局曾披露这样一组数据:一季度累计拨付产业扶持资金近6亿元,重点支持辖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惠及企业740余户次。

  有钱还会花。这么看来,崂山区一季度这50.4亿元,确实分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