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伟业:他自掏腰包,重修了钱塘江大堤和六和塔
从各个朝代来看,富起来的杭州人,或者说有资源的杭州人,普遍乐善好施。
无论是开设钱塘江义渡的胡雪岩,还是出资重建文澜阁的丁申,以及创办了杭州的慈善会——普济堂的高崇元,晚清外交家孙宝琦,当然也包括当代的大善人,比如宗庆后,马云等等。
今天要讲的是一个叫朱智的老人。
他是杭州人,自掏腰包,重修了钱塘江大堤和六和塔。
这是杭城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善举伟业,而我们对他所知不多。
朱智,咸丰元年(1851)举人。历任工部主事、军机处章京、通政使副使、大理寺卿、太仆寺卿等。光绪五年(1879)任兵部侍郎,七年(1881)病免回钱塘,精研绘画,工山水,时负盛名。
清光绪七年(1881),朱智从京城告病还乡,回到杭州老家。
朱智在京城,官至兵部侍郎,这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了,官是不小,回到杭州虽为一介平民,还是有影响力的。
他的老宅就在鼓楼附近的元宝路上,与胡雪岩故居同一条巷子,差不多是隔壁了。
我昨天特意去他的故居参观了一下,整个故居已被改为“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
关于朱智的介绍,只是一小块地方,几块铜匾介绍了生平事迹。
病退后的朱智,在有生之年做成了两件大事:
1、独立完成了钱塘江江堤;2、修复六和塔。
钱塘江是条奔腾野蛮的江河,历史上曾数次改道,历朝历代、都把修筑江堤当作一件大事,人称 “捍海塘”。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杭州,四次去了海宁,“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钦定将原来的柴塘改筑成石塘,以求一劳永逸。
康乾时期,修复钱塘江海塘工程,一般动用的是国库公帑。
而朱智这一次修缮钱塘江是自己掏腰包。“所在塘塔两项工程,共用工料银,十万三千四百五十两零”,其中没有一分钱的官帑。
江边海塘年久坍塌,六和塔也是年久失修,朱智决定先修复江堤和再修复古塔。
以前的六和塔,外观类似雷峰塔,只剩下砖石砌的塔芯,极易风化。(图13)
朱智主持的这次维修要在残存的砖结构塔身之外,重新构筑十三层木结构外檐廊。
工程以木工为主,施工难度较高,仅搭扎施工脚手架一项,就花了三年时间,工程艰难而缓慢。
维修工程还没结束,朱智一病不起,临终时写了一封遗折,心心念念的还是修塔工程。
遗折,是清朝官员临终前最后一份折子,朱智生前在遗折里讲述了自己念念不忘的这项大工程。
浙江巡抚聂缉椝在转呈遗折时,不无感慨地奏称:“此系独力捐办义举工程,断无不实,且始终未动公帑。”
光绪三十年(1904),朱智去世已五年,六和塔修复工程终于完工。
一个人,举一己之力重修江提、六和塔,这是杭城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善举伟业。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登临六和塔,临窗眺望,百年前修复的木结构外廊檐,起到关键作用!
让我们记住这个杭州大善人的名字:朱智。
本文系作者“郑在杭州”创作。更多好玩、免费、新奇景点的吃喝玩乐攻略,请关注“郑在杭州”。好看的你,别忘记文末点个赞哦!欢迎留言交流讨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