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剪纸遇上90后女孩,传统手艺竟然还能这么玩?
“时间在建筑上镂刻了剥落的墙皮,我在墙皮上镂刻了曾经的人名。”
去年11月,90后剪纸艺术家陈粉丸在南海大地艺术节完成作品《阿墙》。
图源《阿墙》创作纪录片
太平墟,坐落于佛山市南海西樵的西江岸边,伴随经济转型产生的人口迁移使这个曾经繁华的街市在90年代后期迅速没落,成了空心村。
经年未修缮的房子外皮逐渐剥脱,“外墙剥落,请勿靠近”,当地政府为一面又一面墙贴上一块块警示牌,提醒着过路行人注意安全。而人们对于这里曾经的记忆,就像一张张墙皮,从完整到零碎地剥落、剥落……
也许是觉得墙皮随机剥落的形状和剪纸中的正负形关系相像,也许是觉得剥落的墙皮和曾经住在这儿的人的名字,都值得用一种形式来留存和珍藏,陈粉丸用剪纸模仿了墙皮的形态,向当地居委会要来一份曾住在这里的人名名单,对应他曾住过的房子,将名字剪在了墙皮形状的剪纸上,《阿墙》应运而生。
作品《阿墙》
当曾住在这里的人们回来,在剪纸中找着自己的名字,她第一次觉得,原来自己还可以通过作品,给那些平时鲜少出现在美术馆中的人群带来如此大的触动。
这些年,陈粉丸以纸为媒,跳脱传统概念中对“纸艺”的理解,基于当代的艺术视角以及对周遭事物的观察,重新诠释 “纸”的无限可能 ,被誉为“90后顶级剪纸艺术家”,拥有自己的团队“丸工作室”,也有一个小展厅“(括号)空间”。
艺术家陈粉丸
从小时候玩的的折纸、拼贴画,到大学里读的书籍装帧艺术,陈粉丸和纸之间一直有种缘分。在她看来,“用纸来创作”这种形容或许显得有些傲慢:“我一直觉得我并没有在‘用’纸,我希望跟纸是合作关系。”
以纸为媒,将纸做为思考的起点,是她在与纸接触的过程里慢慢学会的事。这场一开始以做书为主的表达,慢慢演变成剪纸、纸塑和用纸搭建的空间。
与纸合作的过程,像一场神奇的探索,除却触摸带来的肌理感受,纸还为她提供了更多超脱物质层面的思考与遐想。
创作中的陈粉丸
剪纸和我们平时熟悉的其他艺术创作类型有点不一样:就像绘画的形式是层层叠加,去添加笔触,添加层次。而剪纸是剪法,它要通过舍去、减掉一个窟窿,才成就了窟窿的形状。就像中国传统艺术里讲究的留白,以空白渲染美的意境,有时胜过铺陈和填满。
其实陈粉丸的艺术创作,不仅局限于剪纸,在她的很多作品里,我们看见纸突破二维平面,变成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给人带来无限想象。
就像《转运花园》里以剪纸的形式呈现了不同的掌纹,组合、转动,布置成闪烁的转运大阵。对她来说,这也是一个用个人成长经历转化出来的作品,在所有作品里显得格外珍重。象征爱的“手”,是童年时母亲温柔的抚摸,也是上下学父亲接送时缓缓挥动的双手。
作品《转运花园》
剪刀下去,手起纸片掉落,留下的部分成了各样图案;某些情况下,她也会借助iPad剪纸,受助于矢量与数控的生产方式。对陈粉丸而言,iPad剪纸和手工剪纸就像借助手掌的正反面,以不同的创作方式支撑着作品。手工剪纸顺应着创作的冲动,游走出独一无二又随性的创造力,iPad剪纸则以精确的控制,展现着纸艺空间的美。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工智能绘画、剪纸已成现实。但艺术创作不枯竭的源泉,来自人类大脑的灵感涌现。
在陈粉丸的社交账号里,她频繁分享着生活中的细碎日常。
陈粉丸的日常生活分享
“在任何时候,好奇心都是我最大的一个动力,是我最希望去保护好和每天要去擦亮的部分。”美术馆、艺术节、展厅、公园、大地上、水池边……这些年她穿街走巷,用好奇感知世界,不停汲取灵感。
只要有机会,她总愿意尝试些新东西。与《阿墙》同期进行的作品《大地窗花》,是南海艺术节的额外收获。有次她绕另外一条小路进村,看见一方好看的鱼塘,就像大地上一面透亮的窗户。一个浪漫的想法就此萌生:她要给大地的窗户贴一张窗花。
这样浪漫的想法,同时也成了一个“浪漫陷阱”,作为她第一个水上作品,陈粉丸为此做了无数次结构和材料上的尝试,推翻了很多不可行的案例,才有了最终的呈现效果。加上整个过程和《阿墙》并行,也让她感受到创作过程中的焦灼。
作品《大地窗花》
惊喜地是,这个因好奇而自告奋勇的额外作品,和《阿墙》一样,也收获了很多人的喜爱。他们爬上楼梯,俯视着大地上的窗花,仿佛它就是从这片鱼塘里生长出来,焕发着新生机。
现在她与之前相比,好奇之上又多了份勇敢。如果在街上见到一个人,在做有趣的事儿,从前的她或许只会观察,可现在,她会凑上前问一问。就像几天前看见街上遛鸭子的大爷,她甚至会走上前去跟大爷聊会天。
粉色,作为陈粉丸作品里大量充斥的颜色,色彩的饱和度在近几年变得越来越高。这种饱和度的提升,印证着她的内在动态变化:与以往相比,更好奇、更热烈、更大胆、更勇敢。
展厅“(括号)空间”,是她对自己创作系统以外的一种补充说明,有时她会在“括号”里说一点真心话,或者把其余的好奇心暂时再创在这个地方。
“(括号)空间”一角
在其他人眼里,大面积使用粉色也许是陈粉丸作品里凸显出来的明显风格。但对她来说,她将自己的风格定义为“极繁主义”。
剪纸本就没有极简的一面,回归到历史上,剪纸是种功能性艺术,人们将美好的愿望安放在它身上,希望它能发挥一定作用,追求的是一种“热闹”。对于传统剪纸的这种“吉祥物”内核,陈粉丸在很多作品中都将其保留了下来。
《不息》用一个个不同角度的龙骨节作为“点”,再用这些点去构成无限组合可能的“线”,拐弯转折且无限延长。每一节点各具有独立的数字标记,从一而始。只要时间足够多,这些节点也将被无限创作下去,在无限个空间中生出无限种面貌,是为生生不息,没有终结。
作品《不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舞台上由巨大剪纸作品构成的艺术装置,按照24朵牡丹的特点,尽现中华之美。
《诗画中国》舞台艺术装置
从二维到三维,从平面到立体,由简至繁,在纸艺这条路上,陈粉丸找到了更多可能性。
当聊到传统艺术的传承,人们谈论的太多是关于技法的传承,而很容易忽略这门手艺艺术形态的创造。就像剪纸,这门艺术形态是否能以更符合当代人审美和价值观的方式不断地被人延续下去,或许比练出一个单纯会剪纸的人更有意义。在陈粉丸的创作中,她用当代人的审美意识和设计手法,让传统得到了不一样的传承和生长。
陈粉丸在西藏
“艺术创作的这条路就像写小说,最初是写给自己、抒发情感,慢慢地也希望有观众能读自己的故事。就像做《阿墙》那样的作品一样,希望能够传达给,甚至是影响更多人。”
一如对灵感的汲取多来自于生活,她继续行走在大地上的各个角落,观察、感受和记录着人间奇妙。
下一站,是更广阔的宇宙和天地。
- END -
排版&撰稿 / 鹿羊
本文图片由陈粉丸授权
原标题:《当剪纸遇上90后女孩,传统手艺竟然还能这么玩?》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