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河边上有“四宝”,咱阜阳人都夸好~

    最美人间四月天

  踏青出游正当时

  今天,阜小新为大家推荐

  一个有着“小香港”之称的地方

  逛古街、品文化、享美食、赏春光

    青砖、灰瓦、石板路

  木门、老屋、花格窗

  ......

  四月的清晨,走在洄溜集石条街上

  两侧斑驳的外墙长出不知名的小草

  老屋断垣间几株油菜花静静开放

  柴火堆、蜘蛛网、老物件

  走着走着,像是梦回旧时光

  转角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

  打破了老街沉寂

    放眼望去

  全是连绵不尽的灰暗色调

  逛老街

  仿佛是看一场年代久远的黑白电影

    01?fùyáng

  —————

  ///

  洄溜集

  位于阜城东南约17公里的颍河南岸

  现属颍州区三十里铺镇辖内

  因濒临颍河转弯处

  河水洄流,因此得名

    有关洄溜集地名的由来

  传说是与乾隆皇帝有关

  ↓

  乾隆下江南时,乘龙船途经洄溜集,见此处颍河水流甚急,且旋转向西洄流。乾隆皇帝因此赐名“洄溜湾”。后来,此地兴集,设立码头,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对于此传说

  阜阳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李强并不认同

  “

  “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所走路线基本上是沿运河南下,没有在安徽停留过,不可能走颍河水路。”李强认为,“地名与乾隆扯上关系,是当地民众希望‘洄溜’能出自皇帝‘金口玉言’,反映了民间的一种美好愿望。”

  ”

    颍河岸边洄溜集

    另外,有学者认为

  洄溜集兴起于北宋,甚至更早

  记者查阅史料发现

  明正德《颍州志》对洄溜集并无记载

  清乾隆《颍州府志》对此地记载:

  “洄流集,东乡三十五里。”

  此书还对当地洄龙桥有记载:

  “洄龙桥,洄窝溜集,

  东乡四十里,居民马坤修。”

  清道光《阜阳县志》也有两处记载

  一是“东三里,洄溜集、

  留陵口、炉熬店、柳沟村”;

  二是“洄龙桥,县东三十里,

  洄溜集。里人马坤修。”

    由此可见

  洄溜集应兴起于清朝中后期

  这也与洄溜地名由来的传说相互印证

  02?fùyáng

  —————

  ///

  走到老街深处

  一谷姓老人正在屋里烧锅煮茶

  “这以前是家打铁铺

  房子没倒,屋顶塌了一半

  塌后重建的水泥房。”

  顺着谷老太太手指的方向

  记者看到

  屋里有打铁用的铁墩和残余铁制品

    “以前这是药铺

  这间是饭店,那间是刘家祠堂……”

  88岁的王连云老人头发花白

  说气话来条理清晰:

  “以前俺家这两间房子是饭店

  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这歇脚吃饭,热闹得很;

  如今,饭店成了粮仓

  我住在新盖的那两间瓦房里。”

    清末民初,洄溜集商业达到鼎盛。当时,洄溜老街200多米长,沿颍河的石条大街上分布着80多家商行,有大别山茶行、穆印同盐行、竹木行、瓷器行、牛羊行、煤油铺、当铺等。

  码头上停泊着载重数十吨甚至上百吨的船只,把颍州一带的粮、油、棉、麻运出,又将沿海的丝绸、蔗糖、食盐以及六安的竹木、茶叶、山货从此运入,成为皖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一年四季,商贾云集,贩夫走卒穿行其间,一度被称为“小香港”。

  洄溜集

    84岁的刘以堂

  曾在洄溜集担任过2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

  “那时候,洄溜集沿河能停几百艘商船

  首尾绵延好几里地。”

  刘以堂回忆说

  近200多米宽的河面上

  只有中间河道可以行船

  码头上,每天都有上百名搬运工装货卸货

  岸上的石条街上

  来来往往着各地商人,热闹得很

    时光流转

  繁华总被雨打风吹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随着公路铁路运输发展

  许多商品运输舍舟登陆

  颍河水运日渐衰落

  1992年撤区并乡后

  洄溜集乡级建制被撤销

  变成一个村级组织

  行政人员撤离后

  这里生意淡了,商户大多外迁

    如今,洄溜码头

  已变成颍河两岸居民过河的渡口

  老街曾经的商业繁华荡然无存

  一间间店铺人走屋空

  睹物思人,些许伤感

  只留下一条狭长的青石板路

  映照着斑驳树影和陈年足迹

  无声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03?fùyáng

  —————

  ///

  如今,再到洄溜集

  怎能不品尝“洄溜四宝”?

  牛肉、缸生豆芽、豆腐皮和绿豆饼

  每一个都让人垂涎欲滴

    来到村民闫亮家

  刚出锅的牛肉色泽诱人,冒着热气

  香味飘满整个房间

  “来,我切一盘,你们尝尝。”

  闫亮热情招呼着

  一小块牛肉放进嘴里

  鲜香、熟烂、有嚼劲

  一瞬间

  卤香味在唇齿间弥漫开来

  “真香!这牛肉咋做的?”

  闫亮说:做好牛肉的第一步

  就是精选新鲜黄牛肉

  大多是去农户家里买牛

  回来后现杀现做,保证牛肉鲜美

  再加入“祖传”的

  38种中草药配置的秘制大料

  连续腌制一周

  期间,要经常翻缸

  最后用特制的卤水把牛肉煮熟

  记者又来到村民闫振涛家

  他和妻子正在做豆皮

  他家的豆皮

  皮薄质地坚韧,抖不破

  吃起来弹脆爽口

    煮豆子、打豆浆、勾兑石膏

  用两张50米长纱布将絮状物均匀捞出

  用豆皮模子压制

  “压制20分钟

  把原先豆皮里水分挤干

  慢工才能出细活。”

  闫振涛17岁开始做豆皮

  对做豆皮的手艺烂熟于心

  眼下,“洄溜四宝”已进入阜城市场

  开了不少家专卖店

  因质量过硬,深受市民欢迎

  紧跟市场需求,洄溜居委会

  成立了安徽豹光洄溜农业有限公司

  建设一个集加工、冷藏、

  销售于一体的工厂

  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

  把“洄溜四宝”销往到更广阔的市场

    04?fùyáng

  —————

  ///

  “此外,我们正在打造

  ‘洄溜古镇一日游’度假品牌

  为阜城市民及周边群众

  提供一个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场所。”

  洄溜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穆长军说

  这里,可以欣赏颍河两岸的美丽风光

  可以到清真寺、古龙井

  等名胜古迹随心漫步

    玩累了,到街上品尝

  正宗的‘洄溜四宝’和农家小菜

  为喜欢郊游、骑行、垂钓的

  市民提供一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你去过洄溜集吗?

  关于洄溜集

  你有什么想说的?

  记者 郝思雅 通讯员 闫翊/文

  记者 庞诚 王军侠 通讯员 刘海丽 郭新亚 张杰 牛军华/摄

  编辑 张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