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校联合圆明园,成立“全国首个”研究院,曾画出爆火“雍正”人物图谱
在“科学设计研究”的加持下,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张野教授带领团队,让“基因”这一生命科学领域的定义,延展到文明领域,构建起一座“文化基因图谱库”,让人类600余万年“史书”有了最别致的索引。例如,近年来全网爆火的网红“雍正”人物图谱,就是由交大师生团队画的。
张野(前排中)和团队
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圆明园研究院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圆明园的高校研究院,建筑历史、遗产保护、视觉传达、城乡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学校几乎所有与圆明园研究有关的专业都在对接需要研究的课题。
文化基因图谱的绘制,实质是围绕某一品牌,通过创造一批与之概念相关的视觉要素,打造“加强版”的视觉识别系统(VIS)。北京交通大学圆明园研究院成立后,为圆明园构建全新的视觉形象设计策略体系,成为首批启动的项目之一,项目涉及设计学、美术学、建筑历史、文化研究等多个交叉学科。
最终,北交大团队历时1年多,基本建成了圆明园的5类图谱图库,分别包括人物、建筑、花鸟、文物和名画。人物图谱中,团队选出清代与圆明园有关且有故事的3位皇帝,以雍正、乾隆和咸丰的形象完成设计。
圆明园导标系统的基因图谱应用
与一般意义上天马行空的创作不同,文化基因图谱的创作是要严格尊重历史,从抽丝剥茧的真相中凝练出当下最时髦的表述。在雍正的图案创作草图中,这位素以“工作狂”著称的帝王变得活泼起来,看云观山、庭院折桂、采菊东篱、秋林听泉,还会到深山刺虎、溪边泡脚,拿着桃子与猴子游乐,甚至会在秋景中放空一会儿。在团队手中,历史中的“显性基因”被提取出来,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每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图谱库建设,都是量身定制的。”张野说,在给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提取文化基因图谱时,最终确定从8个方面开展,创作出来的“基因”超过300个,元素不但有人们耳熟能详的燃灯塔、新晋网红打卡地千荷泻露桥、见证古代漕运历史的大光楼,也包括体现大运河景区自然生态的国槐、芦苇、荷花及各种鸟类。
文化基因图谱的基础绘制尊重历史与现实,但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突变”。以通州八景为主题,将燃灯塔、漕运码头等场景以当下流行的“国潮风”进行设计表达,产生更加多元的视觉作品,非常适合文创产品设计。目前,使用大运河文化基因图谱开发的文创产品已达120余种。
江山胜迹,人心物事。从清乾隆时期的写实日记《潞河督运图》中,提取出64条各类船只,领略载梦远航的豪情;寥寥27笔,描绘出圆明园大水法的残存遗迹,搭配康熙题字,浓缩的是中华民族百年荣辱史;京张高铁列车身披的“冬奥装束”,北京动物园里的精绘动物图标……近年来,张野带领团队不断“破题”。
《潞河督运图》文创地图转译
文化是历史的温度,润物无声。文化基因宛如微光,汇聚成辉。在张野看来,文化基因图谱既要有美感,更要符合规范,每一张图都是理性和感性结合的产物。
在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除了张野及其团队所在的北京交通大学圆明园研究院,还建设了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书画研究院、中国书画院北京交通大学书画艺术研究创作中心等学术研究平台,多个创新与实践中心、以及学校美育教育中心等教学科研组织。
与此同时,学院致力于服务交通强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及城市更新,促进科教融合,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持,让学子有机会参与到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中,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路径。
未来,北京交通大学将继续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己任,锐意改革创新,努力创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水平设计人才培养基地!
本文内容来自:北京日报、北京交通大学官微/官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