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成常态,教师也“干不动”了!“职业倦怠”如何破?

  

  本文共4000字,阅读约需7分钟

  来源:校长会

  

  导言

  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谁来将老师从“日复一日”的疲惫中解脱出来?

  如果弹性工作制能让老师“松口气”,那么实施的策略是什么?

  跟随下面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思考,如何避免教师“职业倦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天下苦加班久矣。

  几年前,互联网普遍流行的“996”工作制就曾引发争议,如何平衡工作与个人健康,成为社会广泛讨论的问题。

  近期,某公司强制员工清明节加班的新闻又成为网络热搜,“早8晚11”的工作节奏让人们直呼“干不动”。

  实际上,教师面对的加班问题也很严重,工作时长超时,甚至造成很多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师队伍稳定性。如何合理安排教师教学工作,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和创造力,是校长要解决的管理难题。

  01

  教师加班成常态

  工作与身心难平衡

  社会上总有一些声音,认为教师工作轻松,享受事业编+寒暑假,是令人向往的职业。殊不知,“围城”之内,许多教师身心俱疲、苦不堪言。

  越来越多的老师反映,老师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时间被无限延长。

  教师的工作很特殊。有些职业,工作做完了,就可以直接休息,但教师职业绝对不是这样,每天看起来只上几节课,其实背后凝聚着大量的心血。

  比如备课、磨课、批改作业、制作课件、教研进修、管理学生、处置学生突发情况、与家长沟通、参加学校会议等,这些要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

  再加上无处不在的“形式主义”,老师的时间根本不够用。

  “比如: 每次班会都要做好文字记录,找学生谈话也要写文字材料,家访还要拍照,再加上动不动迎检、做展板、写评比材料,时间根本不够用,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 ”

  “早出晚归”,是最适合形容老师的关键词。

  一名身兼班主任的小学语文老师记录了自己每天的日程表:

  每天早上6点起床,7点到校,经历班级巡视、早读、收作业、填表格和上报学生信息、上课、组织课间活动、批改作业、看学生午餐、看午读、看午休、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学校布置的任务、布置作业、参加学校会议和组织班会、组织值日、准备评价材料,晚上回到家已经7:40,简单吃过饭,8:30开始在QQ和微信群回复家长,10点左右开始备课,12点至1点睡觉。 ”

  实际上,我国中小学老师很多在“超负荷运转”。

  调查显示,在工作日晚上,加班0.5-2个小时的教师比例达到近70%,有近15%的教师每天加班时长在两个小时以上;而在周末,有近20%的教师每周加班4个小时以上。

  数据显示,中小学老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达到52.5小时,远超劳动法规定的40小时/周。而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教师的工作压力更大、节奏更紧张,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每周工作时间总数达到了56.8小时。

  尤其“双减”开展以来,教师加班更加严重,教师每天在校时间介于11-13个小时之间。

  许多教师反映,“工作时间延长,影响个人生活”“工作压力增大,职业幸福感降低”“工作强度变大,可是工资待遇没有变化”“课后服务项目多,备课量变大”“学校教研密度更大”“备课所需时间变长”。

  还有教师坦言:“学校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但又要求老师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成绩。老师甚至没有静心备课的时间,该如何提高质量呢?”

  可以说,为教师减负势在必行。

  02

  摆脱“职业倦怠”

  教师需要充电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老师们要做一些辛苦的、默默奉献的、不断精进的、花费大量心血的工作。

  ——要实现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教师需要精心备课,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教学技术,发展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升级课件,钻研教学规律和问题,还要思考如何启发学生;

  ——要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每一个举动和每一句言语,经常与学生沟通,陪伴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面对的困难,在每一件小事中鼓励学生,给学生信心,还要与家长密切沟通;

  ——要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教师要关注校园安全,消除校园内所有不利风险,要给学生留足体育运动的时间,甚至还要在运动之时提供陪伴和指导……

  可以说,选择了做教师,就选择了辛苦和付出。

  但如果一味的付出和奉献,而自身没有收获有益的精神“补给”,那于教师而言,可能就变成了“消耗”。

  有专家观察教师队伍多年后,总结出了教师的心态变化历程:新入职的教师信心满满、激情满怀,充满教育情怀;在入职前5年,教师的工作激情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层面;而经过十余年的教学,很多教师却会逐渐迈进职业倦怠阶段。

  什么是职业倦怠?就是对职业充满了厌倦情绪,工作绩效明显降低,身体疲惫。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美国教育协会主席迈克古瑞指出,“教师职业倦怠这一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育行业”,并预言,“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

  教师职业倦怠与年龄和教龄因素、角色定位因素、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因素、个人成就感因素等直接相关。什么样的教师才能不会产生职业倦怠?专家发现,知名教师是最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因为名师总是拥有良好的人格魅力、高效的教育教学能力、坚持不懈的学习力、挑战未来的创新能力和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力。

  年轻教师如果经历长期工作而没有实现向“名师”的转变,那必然会经历愈加深重的职业倦怠。但现实是,很多教师忙完一整天学校的事情,就已经筋疲力尽了,根本顾不上追求自身的发展。

  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需要更多时间,来补充知识与技能,学习如何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如何创新课程教学,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并想方设法融入自己的教育实践,学习与家长的沟通技巧,学习工作之外需要的知识,比如哲学、科学、领导力,这些都对教师成长关系重大。

  学校要给教师留出时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和影响力,这样教师才能更加重视个人在工作中的效能感和价值感,进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培养学生。

  03

  科学管理

  给予教师更大自主权

  芬兰的研究表明,一项策略可以有效改变教师的行为和想法,是教师避免倦怠的关键方法之一,那就是——“在适当的时间停下来休息”。

  当开始感到倦怠时,就应该暂时远离工作,将考核的压力、课程计划、听课评课、实地学习、回复家长信息、填写表格……放在一边:拿出一张纸,写下接下来两天需要完成的所有事情。列表完成后,选择出最重要的五项任务。这些是明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可以使这一天更易于管理。

  而晚上的时间请优先考虑自己。做一顿美味的晚餐,读一读最近想读的书,看最喜欢的电影,或者早点睡。或许在线学习使这些操作变得棘手,但设定工作和非工作的界限仍然很重要。在请离开电脑屏幕,打开一盏舒适的灯,或听一听最喜欢的音乐,让注意力从工作中解脱出来。

  可见,要想消除教师倦怠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教师自己决定什么时间该工作、什么时间该休息,什么事项是优先级、什么事项可以先放一放。

  学校要学会给教师“松绑”。让老师以最有利于保持自身精神状态的方式实现更好地休息、更饱满地工作。

  一份15925名教师参与的问卷调研显示,有57.33%教师希望能弹性上下班。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近年来也支持学校通过弹性工作制等方式来给教师“减负”。但弹性工作制如何在学校实施?这考验着学校的管理。

  哪些教师可以弹性上下班,哪些教师不能,如何平衡?学校教学任务紧张,但人手并不充足,如何让人员“弹”起来?学校每个人各自有各自的“时间表”,那校长如何管理呢?

  这里提供几条秘籍:

  一是探索部分弹性的工作方式。比如在一定的“核心时间”范围内,教师都要到校工作,以便学校工作顺利开展,其余时间教师则可自主选择到不到校、什么时间到校;或者规定一定的“弹性”时间,比如每周固定周一周四两天,教师可以弹性选择到校与否,其余几天都要到校工作。这样既有助于良好的管理,又能给教师自由的空间。不到校的时间,校长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到校”也不等于“不工作”,校长要理顺学校线上办公的流程,让每个环节无缝衔接。

  二是探索分岗位的弹性工作制。比如给予行政岗位适当的弹性,给予老师更大的弹性;一些岗位实行A、B岗,A和B轮流“上岗”,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弹性。

  三是鼓励“调休”。可实行“积分银行”制度,如果老师加班,则可以兑换成一定的积分,放在“银行”里存储,等到老师想休息的时候,则可以拿出来兑换空闲。总之,允许教师利用“积分”错时工作。

  四是以“结果导向”和“问题导向”来管理。面对“放”与“管”的困境,校长一定要将老师作为高级脑力劳动者,而不是计件的体力劳动者来对待,要尊重老师的想法,信任老师的自主安排。学校任何管理措施,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是弹性工作制或者其他什么方式,只要能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不妨尝试。说不定在尝试过程中,会有更有效率的方式产生。

  教师“减负”是个大工程,不是校长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但校长并不能对教师的要求视而不见,而要多运用自己的智慧,让老师更好地“松一口气”。毕竟教师倦怠影响的不仅仅是老师自己,更是学生和整个教育系统。教师幸福,教育才会幸福!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