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是智者的游戏,很幸运,我们参与了,足矣!

  考研,是在孩子上大学时我才了解的。因为根据我的社会经验,我固执得觉得,以当下的就业形势,本科毕业工作不好找,即使工作了上升空间也很有限,因为自己身边就有本科毕业生,在现场锻炼了多年后才能竞争上岗。所以自从孩子高考时,我们就把考研提上了日程。

  孩子的大学生活共四年,三年疫情,所以大多数时间在家里上网课。学习效果真的不是很好。

  大三那年,孩子进入考研冲刺阶段,没有假期,没有周末,吃饭时间很短,睡觉前要背单词,我能看到的总是孩子在埋头看书做题、思考,和我交流最多的从曾经的“生活费”变成了“资料”“演草纸”。以前被孩子提醒打生活费也成了我的自觉行为,每月月初会主动转给孩子生活费。

  孩子考研的2022年是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一年,大三后半学期,孩子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我和孩子每天朝夕相处,看着他废寝忘食埋头学习的状态让我心疼。我上班走时孩子开始学习,下班回家了还在学习,午饭时间最多半个小时,中午没有午休,晚上十点背单词半个小时,然后睡觉。就这样,时间很快来到了“五一”,随着气温上升,孩子说在家里容易犯困,就在家附近找了家自习室,每天早出晚归。直到八月底学校中旬学校通知要开学,孩子提前买了票去了学校,说是去早些在图书馆占座位。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孩子在图书馆学习不到一周,学校因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开始实行封闭管理,孩子们被封闭在宿舍学习,六个大男孩一间宿舍,吃喝拉撒睡学习都在十多平方的宿舍里,我不知道孩子是如何坚持的,每次我要视频看看孩子时,他总是换成音频,理由是自己宿舍人多不适合视频,我知道孩子不愿让我看到他不修边幅的状态。

  研究生报名时,我登录孩子的学信网账号,在网站后台终于看到了孩子的照片,头发长过了耳朵,脸庞消瘦,好心疼,让我默默流泪好久。12月24日,孩子考试了。虽然和孩子相隔千里,但可能是母子连心,每当考完一场我给孩子打电话,他总是第一声就接听,我不会问考试情况,只说考完了就放下,赶紧去休息,准备下一场。考完研的第二天,孩子就坐车回了家,我去车站接孩子,虽然一直电话联系,但在原地转圈就是找不到孩子,寻寻觅觅后才发现孩子就在我身旁,头发能扎辫子,遮住了眼睛和半边脸颊,我立刻眼眶湿润,但是忍住没让眼泪流出来,急忙把孩子带到人少的位置拿出吃的喝的,因为疫情防控,孩子在坐火车的10个多小时里没有卸口罩,没吃没喝,下车时给我发信息说自己肚子饿了。但是就是因为在没人的位置卸口罩吃了几块面包喝了瓶水,孩子还是被感染了,回家第三天就开始发烧咳嗽,试剂检验阳了。

  孩子报考的学校是自命题,对答案估分后感还好,如果不出意外上岸没问题。在等待成绩的近两个月时间里,孩子一人承受着等待的焦虑和茫然。成绩快出来时,我请了年假,陪孩子面对考研结果。成绩出来的那天,我早早起床外出买早餐,赶在成绩公布前回到了家,希望能和孩子一起承受即将面对的喜悦或者悲伤。公布成绩的那一刻,我正在厨房做饭,孩子自己查了,当我听到孩子惊讶的“啊,不可能吧!”的喊声时,我已经猜到一定是结果有出入,忙出来看个究竟。果然出分成绩和孩子估分相差有些大,孩子直呼不相信,不可能。但是,我们只能面对,因为根本无从查看正确答案和孩子的卷面,孩子根据提示提交了成绩核查,可是我们已经猜到了结果,成绩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和面对。孩子的成绩虽然出乎意料,但是依然高出往年国家线好多,根据预判可以调剂,但是调剂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空白,如何选学校如何准确联系学校和导师,都是我们从万能的网络上现学现用。那天开始,我和孩子每天在网上搜罗学校信息,投简历,联系导师,但是基本都是石沉大海,回信的只有极个别,而且给出的回复不是模棱两可就是等待国家线亦或是导师没有接收研究生的权力。

  国家线出来后,并没有超出我们的预料,于是我们开始正式选学校,因为已经从网上学习了调剂技巧,掌握了一些学校的调剂信息,所以我们竭力搜集符合条件的学校,专业。期间也打电话联系了学校招生办和导师,还有我身边大学毕业的同事,希望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3月31日,国家调剂意愿系统开通,我和孩子开始查看调剂学校和人数,几个月的学习和了解在这时起到了作用,我和孩子的判断基本复合现实,尤其是孩子,预判非常准确,他预判自己的专业是近几年极其火爆的计算机方向,调剂名额极其有限,非常难,为此必须走跨专业调剂这条路,孩子很不情愿,但是又无可奈何,因为不进行跨专业调剂,基本不可能上岸,因为从系统中能看到的本专业调剂名额少之又少。在我们的努力下,最终接到了一所大学的跨专业调剂复试通知。有喜有忧,我们的内心都非常复杂,五味杂陈,孩子不想接受,我也很矛盾,真的不知道该接受还是放弃。无奈之下,我和孩子商议后做出了暂时选择接受的决定。因为复试时间很紧,孩子当天坐车返回,第二天的上午九时参加了复试。还好计算机专业跨专业复试没有专业课笔试,采取面试进行。

  面试前的那天下午,学校通知复试学生去学校交承诺书,孩子兴冲冲去了。一个多小时后,孩子给我发信息:妈妈,我要二战。我的心一下子收紧,发生了什么?孩子说,妈妈,学校,专业还有学习环境我都不能完全接受,我还是想二战。唉,我难受到了极点,但是绝对不能当着孩子表现出来,我必须鼓励孩子参加面试,机会还是要抓住,如果放弃了就真的没有机会了,我不想重蹈前段时间刻骨铭心的纠结和难熬。第二天,我提出送孩子去面试,被孩子拒绝了,只能让孩子独自去面试。中途我给孩子送资料,还是去了学校,原来学校离我家很近,是一所老牌大学,而这所大学已经建了新校区,恰孩子报考的专业竟在老校区。面试完出来后,看到我在我就在考场门口,孩子交了资料,说,自己竟然把简历说了一半忘记了。我知道,孩子内心不满意,没有心甘情愿的进行用心准备。当日是周日,我必须当晚返回单位。二十二点二十分,在回单位的车上,孩子给我发信息:学校发布拟录取名单,自己通过了面试。我听到消息却没有惊喜,只是不约而同的打开系统看了看结果。孩子说,妈妈,我正在玩游戏,你帮我接受了吧。我思考了下,回复孩子:这次你做主,你的人生大事,你想好了再做决定。孩子回复:好。睡前,我提醒孩子“人生大事记得思考哈。”孩子回复我:我已经接受过了。那时,距离录取名单公布过去了两个多小时。我不知道,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接受了拟录取。而我,一身冷汗后浑身难受,泪水无法控制的流着,我不知都,我的决定是对还是不对,我也不知道,做出这个决定后孩子的人生路将怎样的发展。

  我努力了,孩子也努力了,可是结果并非所愿,这就是考研,大多数考研孩子的结果。

  考研是一场斗争,不仅仅是孩子们的竞争,更是对家长耐心和心智的考验。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体验了欣喜,焦虑,苦闷,无助和伤心,看着孩子不吃不喝不说话,我内心无比彷徨难受,可是又无能为力,我希望孩子的研究生能上自己喜欢的大学和专业,可是现实却是你努力了并不一定就能如愿,你付出了并不一定就能收获。我的孩子上岸了,这是每一个考研孩子都希望的结果,但是是不是自己的梦想成真了,却无从谈起,我不知道别的孩子是不是都如愿了,我经历了一次,感悟很深,诚然,每所大学、每位导师都希望招到优秀的学生,但是现实是能参加研究生大考的每个孩子都很努力,虽然努力的程度不同,但是至少他们都是有梦想的孩子,敢拼敢挑战的孩子,他们都很努力,很上进,学习都很辛苦,尤其是2023考研生,面对疫情,他们付出了更多,有些孩子发着高烧考试,有些孩子晕倒在考场,更有些孩子遗憾错过。

  孩子返回学校时,拿出书包里的考研书籍,默默的说,这些书是我拿回来准备再复习的,思考了良久,把书放在了家里的书桌上。我知道,他不甘心,但是又很无奈,他的内心还在激烈的斗争。

  时光啊时光,你快快些过去,让我们都能尽快从这段难熬的时光中走出来,让孩子走进新生活。我希望我的孩子快乐健康就好,毕业后能有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做个平凡人即可。考研是智者的游戏,我们努力了,经历了,足矣!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