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四川“北大门”40年,检查客车超1300万辆 ,铁路广元客列检终止作业

  4月14日夜间,刘学华在检查完最后一趟列车后,守候在站台上,直到列车开出很远都不愿离去。

  刘学华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北车辆段广元客列检车间的一员。自2023年4月15日零时起,广元客列检终止旅客列车技术检查作业。刘学华也将告别她工作了29年的地方,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据悉,广元客列检是专门负责除动车之外的普通旅客列车的技术检查作业,其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广元南列检女子检车班。40年来,这里检查客车1300余万辆,发现并及时处置危及行车安全的客车故障7000余件,实现安全生产14500天。

  ▲上世纪80年代广元女子检车员

  “必须保证在停靠时间内完成检修工作”

  “列车医生”把脉问诊

  客列检其实就是普速“列车医生”对列车进行体检,他们守候在车站内,待列车到站后,对开行列车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查,及时处理列车故障。

  几十年来,在广元火车站,这一群“列车医生”腰挂工具包、手拿检车锤,对每一列客车的各个部位把脉问诊,不论刮风下雨、风吹日晒,站内都回荡着那清脆的叮当声。

  ▲女子检车员进行检车作业据刘学华介绍,客列检需要在列车停靠站台期间,对列车车轮、车钩、减震弹簧、刹车等部位进行检查,而完成这一过程的时间需控制在8分钟或12分钟以内。

  “每一趟旅客列车都有具体的停靠时间,一般都必须保证在停靠时间内完成检修工作。”刘学华说,与传统在车辆段检修不同,在站内检查更需要集中精力、讲究效率,一旦一趟列车检修时间过长,则会影响接下来的检修任务,同时也将造成列车晚点等情况。

  而对于像刘学华一样的检车员来说,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近30年,不仅练就了听声辨“病”的本事,还有一双火眼金睛,有时仅是匆忙中的随意一眼,便可看出列车是否存在行车安全问题。

  ▲夜间作业检车员整队出发接车2006年1月,检车员黄广英、王秀华上了一个通宵夜班后,在接最后一趟K206次列车时仍然保持高度注意力。最终,她们机警地发现一车辆左右摆动过大,经细心检查,发现该车限制车辆左右晃动的一侧下旁承丢失,并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同样是在深夜,2009年2月2日这一天,正值旅客大量出行,检车员李军、蒋俊秀凭借经验发现K1962次列车其中一辆车的走行部与车体发生抗磨,严重危及行车安全。她们立即通知车站疏散旅客58人,最终恢复了列车平稳运行。

  “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

  吃苦耐劳的的精神不变

  广元火车站是列车进出四川的“北大门”,过去成都到乌鲁木齐、西宁、西安等地的普速列车都要从这里过,高峰期同时会有4趟列车进站。列车站停时间短,作业过程紧张忙碌,而客车检车员从未降低过作业标准。

  ▲女子检车员进行技术练兵已经退休几年的肖琳,原是女子检车班中最受尊敬的“女师傅”。过去,她总是说:“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为了练好检车技艺,面对几十斤重的客车配件,用手抱、用膝顶、用肩扛,每次训练下来,双膝变得红肿,两手也是伤痕累累,她从来没叫过一声苦。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肖琳成为全局首位女子客车检车员高级技师。而她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感染的车间内的每一个人,并将它传承了下来。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发展步伐驰而不息。如今的女子检车班仅剩2名女职工,48岁的党员刘学华便是其中之一。4月14日夜间,她检查完最后一辆车自言自语地说:“敲着、敲着,几十年过去了,走着、走着,还真就要走人了。”

  刘学华告诉记者,随着铁路线建设标准提升,列车制造质量提升,现在的普速列车已经不需要每300公里检修一次,而变成每1000公里检修一次。对于广元客列检来说,距离成都仅300公里左右,已不符合设置客列检的需求,所以从4月15日零时起,广元客列检终止旅客列车技术检查作业。

  “不管到哪个岗位,我一样会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继续在新的工作岗位努力工作。”刘学华说。

  红星新闻记者 闫宇恒 图据受访者

  编辑 李钰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