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宣有“公立”学校吗?
古代武宣的学校是什么样呢?也分私立和公立吗?
公立的是地方政府创办,私立是学者开办的书院和普通老百姓就读的私塾。明清两代公立学校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在地方上,那就是各种府学、县学。
古代武宣的学校既有公立也有私立。据武宣县志记载:武宣县学校教育始于唐朝柳宗元任柳州刺吏,期间明洪武年间,始设学宫(县学),后继办义学、书院、私塾。明清时,县设儒学署、劝学所主管教育工作。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知县翁年论于县城北门创设义学(旧时一种免费学校,资金来源为地方公益金或私人筹资)。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知县郑高萃创建仙城书院于城外东南隅(今县教师进修学校内) ,有院舍1座3间;三十九年至四十年间。古代书院的“一把手”不叫“院长”,多称“山长”“洞主”。这是因为古代书院多建在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山上,喜欢与道观、寺庙为邻。 武宣私塾教育始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延至民国末年。
县学、义学、仙城书院应该就是武宣古代“公立”学校。
古代通常把县学设在文庙内,因此文庙也称学宫,是庙学合一。
嘉庆县志中武邑之学起于唐
嘉庆县志中“学宫”和“县学”的关于
嘉庆县志中的县学宫图
文庙里的明伦堂,过去是县学教育场所
史书中武宣县学的记载
最早记载武宣县学的是明代嘉靖《广西通志》“国朝洪武间主簿王大贵迁建于县东大成殿明伦堂”。洪武时期,县城还在旧县,旧县时已经有了县学。
明代《大明一统志》记载:武宣县学在县治西,本朝洪武初建。
同治《浔州府志》记载武宣县学原在旧县城南。
清嘉庆《武宣县志》:雍正四年武宣知县刘刐《兴修武宣县学》。
清嘉庆《武宣县志》:雍正八年武宣知县赵诚《武宣县学告成书》。
清嘉庆《武宣县志》:乾隆八年武宣知县张坊《改建武宣县学始末记》。
规模最大、影响最久的应该是仙城书院
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知县郑高萃倡建仙城书院后,仙城书院经数次扩建,然后聘请教师,招集学生入书院学习。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在仙城书院开办小学校,这是在本县兴新学之先河。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将书院改办高等小学,名为:武宣县公立模范高等小学校。同年招收高小2个班,次年招收简易师范1个班。1913年(民国二年),高等小学改名为:武宣县公立中学校(后简称“武宣中学”)。
书院,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高等民办教育机构,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但武宣是由知县主持创办,应该属“公立”性质。
嘉庆《武宣县志》记载的义学和仙城书院
仙城书院第一任“山长”是清代乾隆举人黄滚担任。
嘉庆《武宣县志》记载黄滚撰写的《仙城书院告成书》
古代办书院的办学经费除了“官助”之外,主要靠民间集资、捐献和书院创收、自筹,其中“学田”收入是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每个书院都会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很多时候,学生在书院读书,不仅不要学费,而且“食宿费全包”。
嘉庆《武宣县志》的《武宣县学田记》
嘉庆《武宣县志》
嘉庆《武宣县志》记载学田面积及出租收入
嘉庆《武宣县志》
嘉庆《武宣县志》
所谓“膏火”,就是学生学习期间的花费,古人俗称“养士费”。“膏火”原本为资助困难学生的,实际使用时已普遍散发,生徒都有份。或给钱两,或给粮谷,或钱粮兼给。
能进公立学校有几人?
当然,进书院读书是有定额的。嘉庆县志记载“文入学定额:岁科新进八人,廪膳生额十四名……。武入学定额:岁试新进武生八名”,因此全县能入学的少之又少。
岁科、岁试的意思便是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廪膳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
嘉庆《武宣县志》
《浔州府志》记载的学校礼乐
民国时期,学校数迅速增多。
民国二十三年《武宣县志》记载的学校
通讯员:黄新迎
原标题:《古代武宣有“公立”学校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