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考公失败患精神分裂,那些期望下看不见的大山
前几天,微博热搜上有这样一个话题——《女子被父母强制考公5年患精神分裂》,阅读量突破3亿,引发诸多讨论。
那么事件具体内容到底是怎样的呢?
透过新闻媒体报道,我们可以粗略窥见事情的大概经过:
这名女子大学毕业后没有工作,被父母强制要求备考公务员,在接连五年考公失败后接连遭受打击。
其母亲称,女子从去年就开始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和家人对话聊天也是答非所问,有时候自言自语,说一些毫无根据的话,甚至扬言自己是局长。
最后家里终于发现不对劲,送到医院,经医生检查后确诊精神分裂症。
在新闻爆出来的视频中,女子身着病号服,在医院走廊边唱歌边跳舞,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有网友在该话题下评论:
“父母总是希望子女过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并且用一句亘古不变的话术——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不孝有三——不考教资,不考公,不考研。”
也有网友认为在考公考研内卷的当下,或许在父母的视角中,考公的确是最好的选择,相信他们的初心也是真的为了女儿好。
诚然,我们民族从古就有这样一句话: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爱孩子,当然会有期望,当然希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能有美好的未来。
在孩子的择校、教育、就业甚至从小的交友上倾注心血,希望孩子能不行差踏错一步,安稳地朝着自己规划的那条“最好的道路”前行。
然而我们也要反思,这种期望背后,会不会有些时候其实已经变味了呢?
这种“为你好”,究竟什么才是好呢?
在父母替孩子做出选择的背后埋藏着哪些心理?
一.补偿心理
有的父母由于自己年轻时种种条件限制,没能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或没有考上大学,或没有拥有自己梦想的工作。
对现有处境不满意,而又无法改变。于是把自己的理想加在孩子身上,希望由孩子去完成自己没有达到的目标。
这样的家长把孩子当作父母生命的延续,当作另一个自我。将自己对于“好”的幻想盲目投射到孩子身上。
实际上这样的父母并不少见,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年轻时想当老师但没能当成,于是强迫自己的孩子长大了选择老师这份职业。
二.攀比心理
这类父母总倾向于自己的孩子必须得是最优秀的,或是必须和别人一样优秀。
别人的孩子考上名校你也必须考上,别人的孩子考了公务员你也必须考,总之就是不能甘于人后。
这样的父母往往在孩子从小的教育中,就对自己孩子与别人间的差距非常敏感,生怕自己教育出来的孩子不如别人。甚至比起提升自我,更愿意看见别人的落后。
三.从众心理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未来选择等并不依据实际,而是选择随大流。
看见许多人学计算机便认为学计算机是好的,看见别人当老师医生觉得老师医生是好的。今天让孩子学编程,明天要送孩子去学口才。
实际上全无自己的一点主见,也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过什么才是最适合的。对于孩子的特点和基本情况缺乏理性客观的看法,只是一昧地将热门的东西全然接受。
四.虚荣心理
有的父母对孩子高期望的初衷并不在于认为这是孩子最好的选择,是孩子能努力够到的,同时想要自由选择的道路,而是认为一旦实现可以让自己“有面子”。
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向孩子强调要为家里争光,希望孩子什么都能排在前头。将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当作是可供炫耀的资本。
因此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往往在教育方式上也多出现急功近利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孩子不良学习行为的出现。
父母对孩子有所期望是应该的,否则毫不加以管教与约束,也就未能起到养育的作用。
但这份期望应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意愿,毕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要过的,父母也无法替代孩子去过他们的生活。
将更多的选择权交还给孩子自己,让他们去选择自己想要的未来。
最后,成为普通人也没关系。
比起出人头地,真正的爱与期望应该是想让她身心健康,精神独立。
放下那些大山,把自己还给自己,去拥抱新的明天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