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生活18年,让家人代交党费18年!邱夷平:援疆十年,带学生一起传播梦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习、就业、考研……只要学生找上门来请教,他总是有问必答,被学生誉为“宝藏教授”。
在大学当老师,育人战场也要因时应势、不断开辟。从早年的人人网、QQ,到如今的B站,学生在哪里,他就在哪里。这位已逾花甲之年的“大龄网民”总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他就是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特聘教授邱夷平。
走进校园,很多95后、00后学生提到邱夷平的名字,总是心生敬意。因为这位亲切和蔼、满肚子学问的教授,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这位党员教师是我国纺织专业有名的专家,还和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新疆有着不解之缘。连续十年暑假,他带领师生奔赴新疆调研,为当地纺织企业把脉“疑难杂症”。援疆10年来,在邱夷平的带领下,由东华大学牵头、国内十几所纺织类高校共同参加的“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团,先后共有100多名教师、6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共走访新疆400余家企业,培训人员2万余人次,签署合作协议20余份,累计完成调研报告45万字。
入党四十年,邱夷平从未忘记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从大海到戈壁,他带领年轻的师生们一起跨越山海播种梦想: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学科助力,革新纺织技术
邱夷平和新疆,有着不解之缘。他的舅舅一家在解放初期就来到新疆,是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的老兵团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支援边疆的热流在许多青年人心中涌动,无数有志青年希望投身到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中,甚至还有人瞒着家人偷偷拿走户口本去报名。
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谈及当年,有一次,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一位教授向邱夷平发出感慨:今天的年轻人里,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够克服艰苦条件,坐火车到新疆看看、为当地人做点事情?
这句不经意的发问,让邱夷平内心萌生了一个想法。2011年,在东华大学校园网上,他公开向在校生发出倡议。令他没想到的是,振“笔”一呼竟然得到百余人积极响应。
经过面试选拔,邱夷平组织起由东华大学志愿者组成的纺织援疆团,他们坐了40多个小时硬座,奔赴“全中国棉花最好的地方”。
那是7月初,火车内气温最高接近40摄氏度。邱夷平回忆,南疆风沙大,车窗只能紧闭。学生们坐下没一会儿,裤子便被汗水浸湿,只能站起来晾干,而后再坐下、再站起来……如此循环往复,却没有一个人喊苦。
乌鲁木齐、阿克苏、喀什……在新疆,师生们开展以纺织产业调研与授课为主要内容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口气跑了46家工厂。
在调研中,师生们发现,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其棉花产量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却由于人才不足、行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等因素,当地纺织行业无法做大做强。例如,当地的塔里木大学一度没有纺织专业,无法将当地产业优势及时转化。在塔大,校领导握着邱夷平的手说:“我们缺的就是教师。”
眼前困难重重,但邱夷平鼓励师生:“新疆建设刻不容缓,而我们作为唯一一个以纺织为特色的援疆团队,有经验也有能力帮助新疆纺织产业。”
在他的牵头下,东华大学师生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帮助开展纺织技术革新,为新疆地区的纺织产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2011至2013年间,援疆团先后携手塔里木大学和新疆大学建立教育实践基地,促进纺织学科建设。此外,援疆团还通过与新疆纤维检验局展开合作,不断优化新疆机采棉的品质。
“援疆团团魂”,亦师亦父
如今,虽已年过六旬,但邱夷平仍然奔走在援疆一线。
多位援疆团团长回忆,这些年,邱夷平总是和学生一同搭火车、换汽车,一同翻越天山。暑期调研,援疆团一百多名团员分布在新疆多个地州,其中的协调、调度都离不开“援疆团团魂”邱夷平,每支小分队他都会亲自去探望。
“当时我们跑了9个地方,路上花了162小时,合计12902.6公里,这个距离超过了红军长征。”援疆团第六期团长刘凡茜子感慨,作为年轻人,有时自己都会感觉吃不消,但邱老师步子总是迈得飞快,常常要小跑才能跟得上。
在学生心目中,邱夷平亦师亦父。毕业多年,王倩楠已为人母,但提起邱夷平,她一度哽咽。2013年援疆结束后,没有买到回老家车票的王倩楠和几位团员只得回宿舍过暑假。彼时,学生宿舍没有空调,几人计划去校体育馆打地铺乘凉。听闻这一情况,邱夷平马上找到了王倩楠,递给她家中的钥匙,并嘱托道:“我和林老师(邱夷平的太太林旭)正好这几天要出门,你们觉得热,就住到我家里来。”看着手中的钥匙,王倩楠的鼻子一阵酸楚。虽然最后她婉拒了老师的邀请,但恩师真诚的目光却令她难忘。“邱老师就像父亲,即使我已毕业多年,但遇到困惑请教他,他总是不吝赐教”。
最近,邱夷平又有新进展:在B站上成为一名新晋UP主。截至记者发稿时,他在B站发布的视频“硕士生面试如何准备”已获得超过46万播放量,短短十天就收获了2.1万粉丝。
已过花甲之年的邱夷平,心里想的最多的仍是学生。教育兴则国家兴,今年的95后、00后,都是未来的国之栋梁。每每想到这里,他总感觉肩上挑着重担,一丝不得懈怠。
在海外生活的18年,让家人代交了18年党费
“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为国家排忧解难。”这份脚踏实地的“孺子牛”精神,邱夷平直言,正是受到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邱夷平的父母都是老党员。“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为国家做好工作就是对长辈最大的孝顺。”这是父母常念叨的一句话,也早就刻在了他的心里。
上世纪80年代,邱夷平和太太林旭出国求学。在海外生活的18年里,邱夷平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让家人代交了18年的党费。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毅然选择回国任教。原因正是父母时时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一定要回国,为祖国服务!”
邱夷平记得很清楚,自己的母亲1944年入党,即便在管理岗位上工作多年,但直到离休前也没有给自己提过一次薪。上级部门有一次专门为她下拨过一个提工资的名额,也被她“利用职权”,让给了下级。“母亲总是将好处让给别人,在荣誉面前让得远远的。”他记得,母亲离休时,不少人来送别。母亲一句“看起来我什么也没得到,但我什么都得到了”,深深烙印在邱夷平的脑海中,成为他为人处世的重要精神养料。
“大学之大,正在于文明学生之精神,教会他们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邱夷平说,眼下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培养更多“后浪”。“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只有培养出更多人才,才能将自己的能力指数级般地放大。”
人物小传
邱夷平,1955年7月出生,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特聘教授,曾任纺织学院院长。他放弃国外优越工作生活条件,毅然投身祖国纺织教育事业。他是万里援疆倾心育人的实践者,连续10年先后带领700余名学生及青年教师、辅导员参加援疆实践,培训新疆纺织产业员工逾两万人,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援建工作。曾获上海市归侨侨眷先进个人、上海市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等荣誉称号。
作者:吴金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