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意外找到妈妈儿时的家,很亲切!”上纽大新课行走中领略“城市课堂”

  

  为何起名前滩31?”“和前滩太古里的定位有何区别?”“一般什么样的人群会来此参加活动?”“这里的公共绿地有何特别之处?”……在浦东前滩信德中心的大楼里,六名来自上海纽约大学不同专业的国际学生,正围着沙盘,认真地倾听关于整个“前滩31”建筑群的介绍。时不时,他们用熟练的中文提出他们心中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

  原来,这是上纽大搬到前滩校区后新开设的中文课程“上海建筑与语言”,通过实地走访不同历史时期有特色的上海建筑,带领国际学生在发掘上海城市历史故事的同时学习并运用中文。

  

  国际学生在“前滩31”建筑群中观看上海建筑。(李蕾 摄影)

  【意外找到妈妈儿时的家】

  “宜川新村,是我妈妈小时候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我特别想看看现在变成什么样了。”来自美国纽约的杰西卡,是上纽大四年级的学生,主修交互媒体与商学。出生在美国的她,爸爸妈妈都是上海人,妈妈的家原来就在宜川新村,“一方面我想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另一方面因为父母的原因,我想多了解上海,因此我选修了这门课。”

  在了解学习宜川新村时,杰西卡兴奋地找到了妈妈小时候曾经住过的地方。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宜川新村,是50年代初兴建的。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这里被上海人俗称为“老工房”。此后40年里,工人新村扩展到上海各处,诸如日晖新村、控江新村、鞍山新村、江宁新村、大连新村等,建成的总计达200多个。但是,经过岁月的洗礼,住房矛盾逐渐暴露出来:逼仄的房间、狭小的走道、公用的厨卫、密布的电线……

  

  来自日本的学生正记录下前滩31的介绍。

  “如今,展现在我眼前的,简直就是一个现代小区:房屋面积大了、屋内更敞亮了、厨卫独立了、楼道更整洁了。”杰西卡将这里看到的一切,告诉了远在纽约的父母,当妈妈得知她找到了自己的老家时,意外之余,童年有趣的生活一下浮现在眼前。虽然,小区的外观发生了变化,但是邻里之间的关系依旧很好。有一次,杰西卡的妈妈回到上海,小学同学、中学同学都来参加聚会,一起回忆童年的趣事。“上一次妈妈回上海,已经是四年前了。下周,我妈妈就要来上海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希望能多带她看看现在的上海。”

  上纽大世界语言项目主任梅兰妮?哈克尼表示,这一课程将我们的学生与他们所在的城市连接起来,以体验式的学习机会,将中国语言和文化在建筑中体现出来。

    【走近居民,了解这座城市】

  “虽然,课程是今年春季才开始,但是前期准备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课程主讲老师顾蓓蕾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谈起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她告诉记者,学生们来自世界各地——日本东京、马来西亚吉隆坡、美国纽约、韩国等,本身班级学生多元化,而且他们中文已有一定基础,为了激发他们学中文的兴趣,把上海建筑作为贯穿课程的主要内容,带着他们走访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建筑。

  

  国际学生们参观武康大楼。

  从今年年初至今,顾蓓蕾老师已经带着同学们走出校园外出参观过五六次,武康大楼、上方花园、新康花园、宋庆龄故居、宝庆路3号、外滩……在“行走的中文课”中,同学们探寻着上海的人文历史。

  “一走进宋庆龄故居,就让人感觉很神奇,那里的摆设都保留得很好,能直接体会到当时的居住环境。”来自韩国的瑞恩同学,主修心理学专业,因为妈妈做设计,从小就对建筑感兴趣。宋庆龄故居主楼为两层砖木结构的西式洋房,整体仿船形,绿色木窗上装饰着帆船和铁锚图案,屋顶烟囱亦仿轮船烟囱;里面的陈列,完全按照宋庆龄生前的布置,陈列品也均为原物。“以前,我并不知道宋庆龄,现在知道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而来自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爱迪,也对宋庆龄故居情有独钟。主修金融的他,在参观之后,还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自己的父亲,告诉爸爸宋庆龄的故事、宋庆龄故居的样子。

  

  顾蓓蕾老师带领国际学生参观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

  位于宝庆路3号的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吸引着来自日本东京的晶子同学。主修国际关系专业的她,现在是大四,这也是她在上海学习的第二个学期。从小学习音乐的她,在这里看到了19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交响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上海的音乐文化很浓,我很喜欢上海。”而这一博物馆本身是一个百年老建筑,房屋建于20世纪20年代,原来是上海滩染料大王周宗良的宅邸,住宅内有上海最大的私家花园,面积接近5000平方米,被誉为“上海第一私人花园洋房”。

  【他们眼中的上海:和平、开放、多元】

  “乙类乙管”放开后,学生们能走出校园,更走近上海。

  来自美国纽约的苏乐同学,主修国际关系专业,作为从纽约大学曼哈顿校区来上海交流的学生,上个学期更多是在校园里,和上海整个城市的联系不太多。“这学期放开后,有更多机会了解上海,特别开心。”她告诉记者,“被称为‘万国建筑群’的外滩,有许多老建筑我很喜欢。”

  

  参观建筑的同时了解上海的人文历史,而在此过程中,与居民们聊天,将所学的中文运用出来,也是这门“城市课堂”的魅力之处。来自美国纽约的勇平同学,主修新闻专业,今年刚刚来到前滩新校区。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习中国书法的他告诉记者,在美国,他只是坐在教室里学习中文,但这门课可以和上海本地居民有交流,“交流中使用自己所学的中文,令我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在勇平同学眼中,公共绿地是他了解上海的独特视角。我经常在上海的公园做运动、打篮球,上海的公共绿地很干净,尤其面对黄浦江的景色十分美。

  

  一次次的走访,在国际学生心目中,上海的城市形象愈加饱满丰盈。浦西的古今交融,浦东的潮气蓬勃,浦江两岸的宜人景色……当记者提出用一个形容词来表达对上海的印象时,美籍华裔杰西卡用一口标准的上海话回答:“我感觉很亲切,很温暖。”干净、热闹、现代、和平、多元、开放、独特,是这些国际学生谈及最多的。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李蕾

  题图来源:李蕾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