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力量助推大同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大同市不断深化完善法治大同建设系统工程,以努力打造守法最自觉、执法最严格、司法最公正、法治氛围最浓厚、老百姓法治获得感最强的法治大同为工作标杆,一体建设法治大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已成为推动大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全面依法治市迈上新台阶
注重顶层架构,大同市先后出台贯彻落实中央“一规划两纲要”(法治中国规划、法治政府纲要、法治社会纲要)实施方案,将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在法治建设领域具体化。在全省率先出台《进一步加强市县法治建设实施意见》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基层法治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系列实施方案逐步搭建起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的“四梁八柱”,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法治建设大格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
大同市积极出台《大同市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举措》,成立全省首家“法考”基地,与大同大学开展法治建设战略合作,为进一步加大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培养力度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阐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推动法治建设的重要抓手。
为此,由中共大同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联合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的首届“平城法治论坛”正在如火如荼地筹备,届时将围绕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借鉴北魏法制建设成就等18个分论题呈现一场精彩的法治论坛。
法治政府建设谱写新篇章
“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每年专题听取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仅2022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法治政府建设有关工作就达38件(次)。”大同市委依法治市办副主任、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邵晋栋介绍说。
大同市严格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制度,在全省首家将各级开发区(示范区)纳入报告范围,率先聘请第三方对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进行评议,积极开展行政执法统计年报工作,为全面了解大同市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提供可靠依据。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022年以来,大同市在全省创新开展了“清理隐性壁垒规范审批事项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对市本级和市直各单位近10年来印发的7万余件各类文件进行了合法性合规性评估,对市直各部门近4000项权责事项进行了实地核查,依法废止213件存在隐性障碍的“红头文件”,取消、规范248项权责事项,切实帮助企业打通各类断点、难点、堵点、痛点,为营造市场公平竞争法治环境扫清障碍,激发活力。
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是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大同市先后调整完善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对照权责清单目录,共梳理出现有的27项执法权和承接省政府新下放的55项执法权由乡镇(街道)执法队集中行使,有效解决了基层一线“看得见、管不着”的执法弊病。
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七进”宣讲,实施“八五”普法规划,“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等宣传活动走进千家万户,“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落实……
仅2022年,通过公交车、出租车投放的车载屏及飞机场、火车站、高速口等交通枢纽设置的户外屏,滚动播放习近平法治思想及有关法治内容就达1260万条(次)。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普法教育在大同大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们就是要让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人人树立法治信仰,推动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主任卢东亮在市民营企业服务中心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时说。
公共法律服务实现新突破
大同市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拓宽便民渠道,延伸服务触角,细化法律服务内容,优化法律服务方式,先后筹建大同市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编制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指引,组建高水平法律服务团,推进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全覆盖,开展“一社区一律师”活动,进一步满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
2022年,大同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所有国资律师事务所改制工作,全市无律师县全部摘帽;优化114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证业务;“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惠及3.1万人次,满意度100%。
近年来,为帮助企业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大同市出台《全市政法机关服务保障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措施》,让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可守。在大同市民营企业服务中心设立政法机关服务窗口,成立民营企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开展“万所联万会”、成立云小萱巾帼法律服务队等,为企业和商会提供常态化“法治体检”。
“关键少数高度重视、改革与法治有效衔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不断,为依法治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们聚力打造法治大同增强了信心和动力。”大同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市委依法治市办主任艾凌宇深有感触地说。
统筹推进法治大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一高远目标的确立,切实推动了全市各级各部门把工作聚焦到全面依法治市,推动全域法治建设上来,以法治力量助推大同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以法治力量助推大同高质量发展》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