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碚姐父母讲堂|嵇东海:《心理疫苗》连载之37“如何面对幼儿在幼儿园被欺负的情况
大家好,我是北碚区妇联推出的
新媒体卡通形象代言人
小碚姐
欢迎大家走进【小碚姐父母讲堂】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
学习《心理疫苗》连载之37
如何面对幼儿在幼儿园被欺负的情况
幼儿社会是成人社会的模拟和预备,在幼儿园中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幼儿被同伴欺负的事例。虽然幼儿园有教师们负责孩子的日常照料,但因为时间精力等问题,老师们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地关注着每一个孩子和处理好每一件事情,因此就需要家长们和幼儿一起努力,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下面我们就让我们从两个案例谈起。
案例一
茜茜是一位五岁的小女孩,正在读幼儿园中班,对人很有礼貌,有一次放学回家后。爸爸发现茜茜的头上有一个小划痕,便问:“茜茜,你的头上怎么了?”
茜茜:“今天我后面的红红在做游戏的时候,说我碰到她了,便用手抓了我”。
爸爸很是生气:“下次,红红再抓你,你就狠狠打回去,打倒她,让她以后不敢再欺负你”。
……
案例二
鹏鹏是一位五岁的小男孩,正在读幼儿园中班,他生性有些胆小,但对人也很有礼貌,有一次幼儿园放学的时候,妈妈去接她,看到他哭着出来了。
妈妈:“鹏鹏,你怎么了?谁欺负你了?”
鹏鹏:“妈妈,我同桌的小丽又推看我一下,呜呜”
妈妈:“你看你就知道哭,哭什么,你一个男孩子,被人家女孩子欺负,就知道哭……”
鹏鹏哭得更委屈了。
……
这两个例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有孩子读幼儿园,有时候幼儿之间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如果在幼儿园内那些会打人的孩子的背后,一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二是这些孩子在家中因为攻击性行为获益,从而得到强化。因此只要自己的孩子锻炼好身体,增强体质,又懂得一些幼儿的人际相处的方法,是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
那么案例中的父母的教育行为是否恰当合适呢?
在谈及父母行为的适当与否,是褒扬还是批评,并不是本文所要表达的本意。在面对这两个幼儿园中常见的案例的时候,笔者所想到的是希望各位读者朋友们,能够从更大的范围背景内去看待幼儿园幼儿被欺负的情况。具体来说就是:
幼儿园中的幼儿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首先无法脱离自身家庭的烙印。俗话说,孩子打人确实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的,因为子女在幼儿园内表现出的攻击性在家庭教育中必然有相对应的原因存在。
幼儿园一个班级里的几十个孩子组成的是孩子的同伴世界,处处都是孩子的人际关系,处理幼儿被欺负的问题,要置于幼儿园这个人际世界中去看待,并非成人世界的简单处投射。
在理解了这两点后,我们要处理幼儿在幼儿园内被欺负的问题,结合心理学专业知识,笔者建议可以尝试进行如下处理:
第一步:家长们要细心发现子女在幼儿园回家后是否具有伤情,或者是否哭泣,最重要的是要查看孩子的伤情,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关心;
第二步:尊重孩子的感受,认真听孩子叙述事情的,并与幼儿园老师们及时沟通,幼儿被欺负,父母应该坚定地安慰孩子;
第三步:和孩子商量,模拟幼儿的社交人际,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处理类似的事情,这里可以参照如下操作:
A.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孩子坚强的后盾(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不用怕事),碰到类似的事情,鼓励幼儿第一时间向老师报告,幼儿教师就是实际上的秩序维持者,类似于成人世界的警察和法官,通过向老师汇报,也是指导孩子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帮助;
B. 如果幼儿园教师没有足够重视或处理不当,同时对方幼儿又肆无忌惮,则可以告诉孩子,底气十足的告诉对方:“打人是不对的,如果你再打我,我就会还手”;
C.取得人际圈子的支持,幼儿园也是一个小小的人际社会,获得周围小朋友的支持,因为打人的小朋友是没有人愿意把和他/她一起玩耍的”;
D.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锻炼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好自己。
备注:上述方法可以在通过在家庭中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模拟演练。
虽说笔者渴望每个家庭都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文明的孩子,但实际上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笔者也碰到过一些令人遗憾的家庭,和令人心痛的未成年人,更有甚者因为自恃年龄不足法定刑罚年龄,自认为不犯罪,叫嚣打死人也不犯罪。这样的孩子来自于什么样的家庭?有多愚昧?翻阅我国的任何一部法律,虽说年龄可以让部分未成年人免于刑罚,但也没有任何一条规定当人们面对在未成年不法侵害甚至生命威胁的时候,不能正当防卫!很多未成年人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因为父母的愚昧无知,而误入歧途,令人扼腕叹息!因此尊重法律、尊重规则,教育好幼儿,鼓励幼儿们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既不能一味忍让,但也不能欺负他人,值得每一位家长的认真对待。
本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敬请期待下期:
心理疫苗第三十八期《幼儿期的安全意识学习》
背景链接
《心理疫苗—锻造子女坚实的心理资本》一书由作者结合心理学专业和基层案侦经历,提炼而成的一部应用心理学科普书籍。本书作者以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研究结果,提出心理疫苗理论。心理疫苗是指形成于婴幼儿时期的一套科学合理的感知和诠释外界的编码方式(认知模式)。这套心理疫苗(认知模式)一旦注射成功,可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将外在的各种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自己坚实的心理资本,从而获得成功而幸福的人生。
供稿:嵇东海,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学学士、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一位公职律师,拥有十余年的基层案侦工作经历的公安民警。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图片、音乐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标题:《小碚姐父母讲堂|嵇东海:《心理疫苗》连载之37“如何面对幼儿在幼儿园被欺负的情况”》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