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要求的五花八门的报表不能不报 又想要给基层干部减负 究竟怎么办?
某城市曾经有一张名为“基层减负表”的表格——为了帮助基层减负,上级管理部门首先需要了解基层的需求,所以按照传统政务管理的方式,先要求各个街道填写“基层减负表”,可填写这张表本身,就是在给基层增加负担。
这并不是个段子。2021年,杭州市上城区搞清楚了一个数字,各个街道平时需要填写的统计表格共计468张。数据量大,每次排摸表格内容重复填写的基础信息多,牵扯了社区干部大量的工作时间。
也就是在这一年,上城区围绕基层填报表单繁多、条线分割、多头录入、重复填报等痛点,以基层表单智能填报为切入口,开发建设了“一表通”系统,并在杭州全市推广。如今,上城区“一表通”已升级至2.0版,汇集了省市跨系统赋能数据、区级部门业务数据和街社两级基础数据,并在这些数据基础上,提供了一系列延伸服务。
随着长三角很多城市的不断扩张,人口、资源等要素的聚集带来了规模红利,也给城市带来了更大的治理难题,经过两三年的摸索,杭州上城区给出了一份以数字化技术倒逼体制机制改革、倒逼体系重构和流程再造解题方案。
减负
改变要从2020年初说起。当时,上城区闸弄口街道内,四五个工作人员临时组成了一个疫情防控专班,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收集疫情相关数据汇总成各种报表,上报给各条线部门。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开始很多地方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部门分派任务,从上往下层层传递;基层组织填表格报材料,从下而上层层上报。闸弄口街道面对的情况也大同小异,不少社区干部向街道反映:在疫情防控最紧要的关头,他们每天需要填报与防疫相关的报表就有17张,再看这17张表,很多字段是重复的。比如,居民身份信息在很多业务条线的报表中都有要求。
报表不能不报,但也要给社区干部减负,闸弄口街道想出了一个土办法:由街道疫情防控专班用电子表格软件拆解字段、重新整合,把17张表合并成1张大表,社区每天只要填这张大表。再由街道疫情防控专班根据各条线部门需要,从这张大表中挑选内容进行组合、上报。“专班里有两个人负责整理这些表格,很忙的。”闸弄口街道数字化专班成员张嘉豪回忆。
张嘉豪所在的数字化专班就是在那一波疫情逐渐平息之后成立的,这个专班的任务是探索建立“一表通”系统。从这个系统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要将土办法升级,用数字化的手段,形成一张总表。2020年8月,闸弄口街道“一表通”应用系统上线,这个系统以数据为关键,理清基层治理要素,统一标签字段标准,社区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可随时随地实现对数据的维护更新,街道相关职能科室可以按照授权层级和需求内容,从“一表通”系统中检索相关数据关键词,一键生成所需表格。
减负的效果从节约的时间上就可以看出来。“一表通”上线后,闸弄口街道各科室节省每月催报时间共17个小时,社区每月节省填报时间共78个小时。
透明
当时,不仅是闸弄口街道,上城区湖滨街道也在进行类似的探索。这些经验是否可以复制推广?上城区谋划着,有没有可能在全区推出“一表通”?
不过,想要建设区级“一表通”,首先需要搞清楚,基层究竟在填哪些表格。一开始,大家以为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只要街道和条线业务部门汇总一下表格就行了”。但事实是,街道上报的表格和各条线部门汇总的表格,并不完全匹配。“连对三轮,都对不上。”这个结果让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王潞很惊讶。
表格“对不上”的原因五花八门。有的是因为乡镇改制为街道,填报的表格没有及时更改;有的是部门科室接到阶段性任务,下发一张表格,但任务结束后,表格没有取消;有的是部门向街道下发表格,街道会再次分解成若干表格下发社区,或者添加自主内容,使得同一表格存在不同格式。
“以前是各业务部门各自下发报表,这次会议后公开了。”王潞说,经过反复核对,上城区梳理出各个街道平时需要填写的468张统计表格,经过合并缩减,砍掉冗余,形成了90张高频报表。
2021年,上城区“一表通”系统投用,实现了城管、民政、消防、住建等20个部门90张报表自动生成,如今,这一数字又降至82张。统计显示,每名社工平均每周节约7小时填报时间,相当于每个月增加了4天走访时间。“现在要填的报表比以前少多了,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走访居民。”上城区小营巷社区公共服务站副站长刘梦然说。
赋能
前不久,杭州公布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将首次向同一对夫妻生育二孩、三孩,且新出生子女户籍登记在杭州的家庭发放育儿补助,拟向二孩家庭一次性发放补助5000元,向三孩家庭一次性发放补助20000元。目前,补助发放细则还未公布,但在闸弄口街道采访时,记者发现可以从“一表通”系统查询到相关信息。
“首先登录一表通系统,在居民管理板块中寻找‘计划生育’标签,再寻找‘新生儿’标签,之后勾选‘二孩’‘多孩’,一键结果就出来了。”闸弄口街道天仙社区副书记毛瑛直接用自己的手机找出了答案。
“当一表通的表格数据越来越多时,我们自然而然就建立了自己的一个数据仓,基于这个数据仓,我们可以延伸很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闸弄口街道团工委书记严巍向记者展示:在蓝色背景的屏幕上,不仅显示着“一表通”应用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到街道人口、房屋、沿街商铺的数量以及网格治理协同的统计数据、其他的民生服务情况。
毛瑛已经在社区工作了十多年,她记得刚接手做社区网格工作时,原来的社区干部交给她一份厚厚的记录本,里面详细记录了近500户居民服务信息。现在这些信息汇入了“一表通”数据仓,整个网格的居民服务信息一目了然。如果信息变化,毛瑛可以随时登录手机后台修改数据。
但一个社区、一个街道,甚至一个区掌握的数据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发现,社区治理的一大痛点在于人、房等基础数据管理。”王潞说,社区治理有一个悖论,按理说,社工需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但事实上,除了他平时自己工作中走访的数据,拿不到任何其他数据,部门数据很难下放到街道社区,这样就容易造成一些服务的盲区。
为破解这一难题,上城区找到了另一条路:依托浙江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回流的与人、房相关的31项省市数据,结合“一表通”已有数据,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数据仓,实现省区市已有人口数据全面赋能基层人口动态管理。
打通
在采访中,记者时不时听到“IRS”这个词,这是浙江省“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ntegrated Resources System,英文缩写为IRS),是浙江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的操作系统。2021年,浙江省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发布IRS,通过IRS建设,浙江对全省政务系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数据、应用系统、算法组件等数字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形成了全省数字资源的智能化“总账本”。
“相当于是个大仓库,里面分门别类存放了政府部门开放的公共数据,有需要的部门可以去平台上发起申请,经过审批后获取相关数据。”王潞解释。为了获得相关的人、房数据,上城区数据局向平台申请了浙江省人口管理、基层治理综合信息系统等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公安、民政、政法、人社等多个条线部门。
但是这些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上城区数据局在获取数据后,需要先对数据进行清洗汇总。目前,上城区通过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回流浙江省人社、大救助、疫苗、流动人口管理等31类相关数据,建立区级“一表通”专题库和14个街道数据仓,集成18个条线900余万条数据。
在去年的“网格走亲、党群融心”大走访中,上城区的社工首次使用了基础数据采集线上程序,程序内已经有了一本汇集回流数据的基本“账本”,社工可以根据这本“账本”提供的信息,快速采集、便捷记录,实现“一人录入、上下共享”,夯实了网格数据底座。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一表通”系统不仅在线上实现了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共享和利用,同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数据反哺基层,赋能基层治理活动的开展,使基层不再只是数据的采集者,更是数据的使用者。
有人说,“一表通”系统让数据在省、市、区、街道、社区跑通了,技术上有很多难点,“一表通”的技术开发公司上海脉策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却表示:“技术上的难题都能克服,关键是想做成什么样。”
“建设‘一表通’最难的地方,就在于打破条线的数据壁垒。”上城区数据局应用推进科科长孟慧君颇有感触地说,“要建立一个基层的数据底座,要破除数据的壁垒,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牵头部门,重构线下的体制机制。”在建设“一表通”时,为了规范基层报表业务,上城区由区委办牵头,区委改革办、区数据局协同,对各部门的新增报表需求进行立项管理和在线审核,形成基层报表准入、报表动态更新机制。
记者从上城区数据局了解到,能建成“一表通”也与浙江的天时、地利、人和有关。浙江从2002年提出“数字浙江”建设目标,到“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数据共享的机制,打通了不少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再到2021年IRS上线,“感觉整个氛围都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