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态度与学习效率

  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相关,甚至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学习效率。

  

  学习是人类的一种能力,从类人猿时期的制造和使用工具,到后来的学校学习,都能体现人类的学习能力。学就是模仿,习就是不断练习。只是模仿,而缺少练习,就学不会,而只是练习却不模仿,就会在自己的圈子里打转转,出不来,也不能获得很好的进步。

  学习的时候,态度很重要。倘若学习知识文化,学生的态度就要端正,不然只会磨洋工,甚至根本学不会。在学校的学生会跟着老师学习,但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学环境,却培养了不同成绩的人。是不是学习态度有问题?

  当然是了。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知道以后要干什么。他们会认真学习,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而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会吊儿郎当,上课睡觉,交头接耳说话,甚至要旷课。即便他们在一个教室内上课,同样的老师讲课,也会产生不同的接受效果。有的学生听了一遍就会了,有的听了两遍还不会,并非只是智力有差距,而是学习态度出现了问题。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比较认真,学习效率就高,而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并不认真,也不专心,学习效率就大大降低了。

  是不是人们太过于注重学习效率而忽视了学习态度?

  当然是了。在古代,学生要绝对服从老师的教导,不能顶嘴,也不能讲道理,只能服从。虽然有些过头,不讲究民主,但可以养成尊重老师的风气,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老师教学生,先要调整好状态,才能教学。而这种状态就是学生尊重老师,听老师话的状态。老师说一不二,会让学生跟着自己每天读经,每天背诵,吟咏字句,还要学写文章。从一笔一划教起,一丝不苟。也就是说,从入门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写错了字,或者写字不规范就会受到严厉惩罚。如此一来,学生就会从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不敢马虎大意,也不敢随随便便,长期坚持下去,会获得比较高的学习效率。

  

  人性是复杂的,会对于轻易得到的东西不屑一顾,态度不好,而对于求而不得的东西却心生向往。现在的学生学习环境好了,能够轻易获得课程,获得知识和文化,也就对于知识和文化不太在乎了,甚至对于老师也不太尊重了。而在古代,很多人根本没有机会读书,甚至一个书生要家族三代或三代以上的人积攒辛苦所得来培养,根本不容易获得知识和文化,一旦进入学堂,就会比较认真,毕竟自己背负着家族的希望,还要绝对听老师的话,不然就会被老师教训。他们进入私塾的时候会和老师签订一份文书,内容无非是老师惩罚学生之后,学生想不开,自己出了事,跟老师无关。虽然有些不讲温情,但可以确立明确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好的学习态度。到现在已经不允许设立这样的文书了,或许是时代民主风气渐浓之后的进步吧。

  当代学生可以轻易获得课程,学习起来就不太认真了,而古代学生不能轻易获得课程,学习起来就会很认真。当然也有例外,就是当代学生已经自觉,明确知道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古代学生也有不好好学的,大多在老师的教育下,能够端正学习态度。无奈,老师教学水平有高低,学生领悟能力有强弱,就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而科举考试本身难度比较大,淘汰率比较高,还有权贵们作弊的事情,就会让一般的考生很难考中,只能谋求别的职业,或者一辈子考下去。

  现在的教育好多了,淘汰率不是很高,可以让有志于读大学的人都能读大学,只是大学也分档次,需要人们认清楚之后对号入座。很多学生成绩总是在中等水平,不能成为佼佼者,并非智力不行,而是学习态度不好。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大同小异,只是没有全力以赴,没有认真起来。也就是说,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好,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即便知道以后要干什么,也不会努力拼搏。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并不是他们不会奋斗,也不是他们没有过奋斗,而是奋斗了一段时间就懈怠了,或者不见起色就懈怠了,也就没有全力以赴的动力了。或许是学习的功利属性毁了他们,或许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才导致了“屡战屡败”,最终无法全力以赴的结果。

  

  对于技术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技术要心诚,要专心致志。有人对于掏钱的学习很重视,即便老师没有传授多少技术,也照样学得很认真,而对于不掏钱的免费学习就不是很重视,甚至根本不会学习,也就出现很大的懈怠状态。

  学习始终是自己的事,并非只有用到了才会学,而是学多了艺不压身,等到用到的时候,拿来就用,一点都不带迟滞的。当然,用到了再学,临时抱佛脚也是一种学习态度,但仍然需要认真,专心致志。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学习效率,始终端正学习态度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率,不然只会出现仿佛在学,好像在学的状态,却真的没有在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