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牛苦行僧”:高举右臂47年从未放下,后来变成什么样?

众所周知,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后来向东边传播发扬来到了中国。中国盛行佛教以后很快便把它本土化了,所以大家所看到的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有很大的不同。

唐朝时期,唐玄奘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

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不过,虽然佛教是从印度传播到中国来的,但是现在因为印度的印度教成功复兴,导致佛教的信徒大大较少,远不如从前。

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就是关于印度教中一种名叫“苦行僧”的信徒。


何为苦行僧?

印度教在最初形成的那段时期,有些人在自我修行的过程中开辟了一些新的修行理念与方式,而“苦修”就是当时最为盛行的修炼方式。

他们认为要实践自己的信念或者信仰,就必须接受磨难、自我节制、拒绝物质与肉体的诱惑、忍受恶劣环境的压迫。

所以在那个时期你可以经常看到有人用“折磨”(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折磨,但是对苦行僧来说这是修行)自己的方式在修炼。当一位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人从你面前经过,也许他就是一位修炼多天的苦行僧。


如果抛开苦行僧的修炼方式是否合理来讲,他们的精神与毅力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而苦行僧的修行方式就等于在一次人生中就把所有轮回需要经历的痛苦体验完了,于是便可以一次轮回就上天堂。所以苦行僧被印度教认为是一种捷径。


当然,不只是印度教中有苦行僧,佛教之中也有。不过与印度教的苦行僧不同的是,佛教的苦行是相对的。

贪图享乐是人的本性,如果能一直到老都待在舒适区,相信没几个人会愿意让自己变得辛苦吧。而佛教的苦行就是相对这个而言的,他们舍弃时间贪欲,精进办道,修行无我的”正道苦行。而印度教的苦行在佛教眼中被称为“外道苦行”。

令人羡慕的人生

在上个世纪的印度有一位叫做阿马尔·可杰的男子。他的家境虽然算不上富庶,但供他的衣食住行还是没有什么压力的。

所以,他的父母便起了让他去学校里受教育的心思,想着先让孩子学学看,要是学习好、有效果就让他继续读下去,要是没有什么作用的话就到家里帮忙赚钱。


接着,阿马尔·可杰就开始了他漫长的学习之路。

在学校中的阿马尔·可杰一直很用功的读书学习,他对课本上的知识都非常感兴趣。当别的孩子都在玩耍打闹的时候,他经常一个人抱着一本书在房间里默默阅读。

我们有句古话“书中自有黄金屋”用来比喻书中的知识所蕴含的价值,也许阿马尔·可杰就是发现了这些知识的价值,所以才会对看书这么痴迷。

都说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真的是一点也没有错。


阿马尔·可杰最后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印度最好的大学,这是我们所看到的结果。然后我们再去看他考上大学的过程:每天的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看书学习。

十年如一日地将这个行为“坚持”下去,最后就有了我们看到的结果。可是当别人问他:“请问阿马尔·可杰同学,你是如何做到坚持这么多年,每天都努力学习的呢?”

阿马尔·可杰有点诧异地说:“我没有坚持啊,我只是觉得学习很有趣。”

这就和我们每天需要吃饭一样,当阿马尔·可杰把学习变成了一件日常的事情,他每天就会很自然地去做,并不会有这种想法:我今天要学习,我今天要学习。以此来督促自己去学习。


我们很多人不愿意、不喜欢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我们没有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你看短视频、游戏这些东西马上就能够给你带来短期快乐,但它从长期来看是没有任何收益的。所以我们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自控。

阿马尔·可杰在毕业以后进了一家非常不错的大公司,几年后便成为了高管。接着没多久便与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结婚。在外人眼里,阿马尔·可杰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他拥有着高额的收入、幸福的家庭,他已经在人生巅峰了。

从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来看,这么说确实没有问题。但是从阿马尔·可杰的主观角度来看,问题可就有点大了。


特殊的苦行僧

当阿马尔·可杰的人生越来越“成功”的时候,他的内心反而觉得越来越空虚。世人常幻想的欲望他都有了,他不知道自己的内心究竟需要什么。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后,阿马尔·可杰决定去寻找自己内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

接着他把工作辞了,向妻儿告别,从此踏上了印度教的苦修之路。

他前往各种环境险恶的地方磨炼自己的肉身与内心,在痛苦之中找寻思想的宁静。尽管心中偶尔还是会泛起对家庭的不舍,可是他修行的念头更加坚决。

几年后,经历过各种磨练的阿马尔·可杰认为自己依旧没有成功地完成苦修,他决定做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苦修。他


尽管在最初的时候,阿马尔·可杰在生活上遭遇了很多的不便,这是之前苦修所不能带来的另一种体验,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内心。后来,阿马尔·可杰的名声在印度越来越响,身后也多了一些印度教苦行僧的追随者。

最后让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

不管怎么说,对于他们的行为我们可以不理解,但必须保持尊重。


小结:

有些人看到,阿马尔·可杰放弃了自己的事业,甚至还损失了一条右臂,可能心中会感到非常惋惜。不过这也是别人自己的选择嘛,作为旁观者,我们就不过多评价了。信仰这东西也不太好展开来讲,涉及到的知识估计都要从中世纪的宗教开始讲。

有些人认为,一个人必须要有信仰,有信仰的人内心的会充满力量。也有人认为,我不需要什么信仰,我不信天不信地,就信我自己,“我命由我,不由天”。

但其实不管是有信仰还是没信仰,只要我们的内心充满着力量,能够带着自信面对这个世界,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