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 外汇局新闻发言人王春英介绍2023年一季度我国外汇收支情况并答记者问

  转自:国家外汇管理局

  4月21日,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介绍了2023年一季度我国外汇收支情况,并就外汇市场运行特点及趋势、外商在华投资、经常账户走势、企业汇率避险、外汇政策促进外贸增长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以下为要点提炼:

  我国外汇市场开局平稳

  第一,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第二,经常账户跨境资金流动表现稳健,资本项下资金流动平稳有序。

  第三,售汇率延续近一年来的稳定水平,企业外汇融资基本平稳。

  第四,结汇率较2022年四季度略有上升,境内外汇存款余额基本稳定。

  第五,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一季度外汇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第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小幅升值。3月中旬以来,国内的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向好,人民币汇率总体稳中有升。

  第二,市场主体汇率预期稳定,外汇交易行为更加理性。当前,外汇远期和期权市场的相关指标显示,人民币汇率没有出现明显的升值或贬值预期。市场交易总体保持理性有序,呈现“逢高结汇、逢低购汇”的特点。

  第三,外汇市场供求自主平衡特征进一步巩固。从结售汇角度看,一季度银行减持头寸或境外主体在银行间市场外汇买卖等因素,综合表现为向市场供给外汇,平衡了银行结售汇的小幅逆差,外汇市场实现自主出清。从国际收支角度看,近年来经常账户顺差、各种外来投资等资金来源,主要由境内市场主体用于对外投资,形成了涉外资金来源与运用的自主匹配。

  未来我国外汇市场更有基础也更有条件保持稳定

  第一,我国经济恢复向好,进一步夯实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内部基础。当前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凸显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和活力。同时,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资、稳外贸的政策持续推进,进一步增强对外汇市场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二,外汇市场韧性逐步增强,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市场主体汇率预期更加平稳,汇率调节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更加明显。人民币在跨境使用中的占比不断上升,有助于降低在跨境交易中货币错配风险。汇率风险中性理念不断普及推广,更多企业对于汇率波动的适应性明显增强。

  外汇市场成熟度和市场主体理性程度不断提升,已经形成外汇市场稳定的内在积极因素。

  外商在华投资能够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投资红利、转型红利以及市场红利

  第一,中国宏观大局稳定,近十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外商在华投资回报率稳定,而且在全球范围处于较高水平。

  第二,中国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整稳定,制造业产能居全球首位,劳动力素质较高,将继续为跨国公司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经济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相关领域的外资流入也会明显增多。

  第三,中国人口众多且中等收入人口数量居全球第一位,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为外资在华生产销售以及服务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策上,中国还会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外汇局将继续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促进跨境直接投资稳存量、扩增量。

  未来外资投资我国证券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一,人民币币值稳定,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汇兑影响相对平稳。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展现出良好的稳健性特征,始终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第二,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具有分散化投资价值,可以更好满足境外投资者多元化配置需求。人民币资产已兼具安全性与流动性特征,逐步成为准安全资产。

  第三,人民币债券价格稳定、投资回报稳定。人民币债券投资回报波动率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回报波动率较低意味着投资回报更稳定。

  第四,国内股票估值低,投资前景良好。

  我国债券和股票市场中的外资占比偏低,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金融市场开放稳步推进,外资流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外债总量合理、结构优化、风险可控,未来有望延续稳定发展态势

  第一,从微观层面看,市场主体更加理性,跨境融资调整幅度适度、平稳。近年来,市场主体能够理性看待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市场主体预期更加平稳,根据贸易投资的实际需求合理利用和调整境内外融资,所以相关外债变动更加平稳。

  第二,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外债总量合理、结构优化、风险可控。一是外债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促进。近年来,中国外债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始终保持在14%-16%。二是外债结构持续优化。去年末中国中长期外债和本币外债的占比均达到45%,比2016年末分别上升7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三是主要外债指标均在安全区间,对外资产和负债协同性增强。去年末,中国的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以及短期外债和外汇储备的比例均在国际安全线以内。

  中国外债规模合理,未来有望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下一步,外汇局将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满足市场主体跨境融资需求,同时也会继续关注外债的安全性问题。

  我国经常账户将继续呈现合理规模顺差,并保持在均衡区间

  第一,近年来对外贸易逐步发生了一些结构性变化,对出口形成更多支撑,货物贸易顺差规模仍会保持较高水平。一是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基础更加坚实,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贸易增长的新动能不断涌现。二是我国不断完善区域贸易合作,贸易伙伴多元化取得积极进展。三是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数字贸易蓬勃发展。

  第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成效逐步显现,有助于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均衡发展。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将带动相关服务贸易出口收入增长。此外,境内居民跨境旅行需求释放也将会有一个过程。

  外汇局将继续推动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第一,持续开展提升汇率风险中性意识的宣传指引。增强企业汇率风险中性宣传的全面性,扎实做好定向宣导。提供更加细致、更有针对性的汇率风险管理指引。

  第二,支持金融机构持续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完善针对金融机构服务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专项评估工作,引导和鼓励银行优化授信保证金制度,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同时提升银行分支机构的展业能力,形成银行服务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三,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的支持力度。着重加强政银企合作成本分担机制,降低中小微企业套保成本。支持贸易新业态发展,研究探索支持外综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外汇套保服务。

  企业一定要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要立足主业,坚持财务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将汇率风险敞口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以高质量的便利化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增长

  第一,推进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扩面提质。2022年,优质企业贸易收支便利化政策已经覆盖到全国,进一步拓宽便利化业务范畴,惠及更多中小优质企业。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推进便利化政策“扩面、提质、增效”,激发银行落实便利化政策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更多诚信经营企业享受政策便利,努力推动形成“越诚信越便利、越合规越自主”的市场环境。

  第二,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高水平开放。一是支持更多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二是实施一次性外债登记试点,取消试点企业外债逐笔登记要求,便利企业在外债额度内灵活借还,有效减少企业“脚底成本”。三是构建完善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大幅节省跨国公司财务成本,提升银企业务办理效率,促进投融资便利化。继续推动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让更多企业享受到便利。

  第三,继续提升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包括不断提升企业汇率风险中性理念、降低中小微企业套保成本,等等。

  第四,不断拓展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应用场景。当前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已经有7个融资类和3个便利化类应用场景,服务市场主体超8万家,完成融资金额2500亿美元,便利化付汇金额超过8800亿美元。未来会继续拓展应用场景,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享受到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