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即故乡】王谦:我与遵义相遇的八年

  

  吾心安处即故乡。人才流动,是人才成长成才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区域间人才相互流动,能带来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有效促进区域间思想文化科技交流,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遵义,这座红色之城、转折之城,一直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求贤若渴的态度,吸引了大批专家人才,呈现出愈发崭新的气象和更加昂扬的姿态。

  “他乡即故乡”栏目,带你一起走进不同阶段非遵义籍人才与遵义共同成长发展的故事。今天,一起走近王谦和遵义的故事。

  人物简介

  王谦,湖南醴陵人,博士,2015年来到遵义,现任遵义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先后获得2016年度贵州省创新创业千层次人才项目支持,主持省级项目5项,参与多项国家863和973项目,参与国家自科基金3项;在人工智能领域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SCI、EI论文10篇,出版教材1部;主持开发“无人超市”、“族谱大数据”、“西南地区古籍资料数字化”等多个大数据横向合作项目。

  

  一个与故乡相似的地方

  故乡,这个词,从大学开始,就注定成为我一生的羁绊。

  2015年,我作为新引进博士,到遵义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工作,一转眼8年时间过去了,我已经深深爱上了遵义,爱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美食、这里和谐的工作氛围……我是湖南人,饮食习惯和贵州接近,初来遵义便感觉很熟悉,有家乡的“味道”,让我这个在外游子找到了慰藉。

  一个让人成长的地方

  刚到信息工程学院,我便筹划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支持学科,这是学院申报的第一个平台项目,涉及项目书撰写,各种资料收集整理,千头万绪,幸得全院支持,大家群策群力,2016年完成申报,2017年顺利获得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平台项目。学院以此为契机,连续3年拿下3个教育厅工程中心,为学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还开展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面的横向合作,先后承担了族谱大数据、第二代无人超市、行业档案大数据等项目,为遵义的大数据发展做了一点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科研和教学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以人工智能为纽带,助力其他学科和专业发展的路径,展开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其他学科”的合作,如与历史学院共同申报地方古籍数字化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对计算机大类专业,通过“人工智能+X”培养模式修订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内涵提升。在学科竞赛尤其是创新创业项目竞赛中,通过“人工智能+实际应用场景”的模式,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创项目支持。基于这些项目,2021年协助学院申报教育厅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并于2022年获批。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和二级学院领导、同事的支持密不可分,但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遵义的大数据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还需要持续做好自己的教学科研,为服务地方经济交出更好答卷。

  一个让人筑梦的故乡

  在来遵义之前,我在北京和上海学习和工作多年,吸引我到遵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气候和宜居环境。来到遵义之后,我打算利用这边夏天气候优势,结合自身学术资源,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一些较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承蒙学校领导和二级学院的支持,在2018年筹划和主持了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分会走进高校活动,后期筹划了一系列人工智能、大数据方面论坛。

  遵义诸多美景美食我都去打过卡,娄山关、海龙屯、苟坝会址、湄潭茶海、土城、捞沙巷等知名景点基本都去过,有些还去过多次。每到一地,就会迫不及待地去品尝当地美食,羊肉火锅、米豆腐、娄山黄焖鸡、盐菜扣肉、糟辣鱼,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列举。

  我很庆幸当初的选择,与遵义相遇8年、共同成长8年,随着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遵义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 ━?━?━ ━

  审核:袁航

  来源:遵义组工

  编辑:李京湄、曹妍、张黎方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