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宋庆龄逝世,原定10点整的葬礼,邓颖超为何建议提前5分钟

  细数中国近代历史赫赫有名的女性,宋庆龄绝对算是20世纪最伟大的

  1981年这位老人在北京溘然长逝,原定于十点的葬礼却提前了5分钟,这是为何呢?

  宋庆龄1893年出生于上海,1981年逝世于北京,长达88年的人生,历经风霜。

  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是位成功的商人,为子女创造十分优渥的家庭条件。他与孙中山是挚友,并且对于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倾囊相助。

  要知道宋庆龄满月时,孙中山特来祝贺,谁也没想到,多年过后,毕业回国的宋庆龄会成为孙中山先生的秘书,朝夕相处之后成为他的夫人。

  宋庆龄虽出身优越,却少有贵族小姐对纸醉金迷的骄奢。

  她爱美,知美,亦懂美,利用简单的穿搭便能够展示她对美的理解。她不会用夸张奢靡的服饰来装扮自己。相反,她简洁自然的服饰更好地向世人展示了她的高洁、优雅。

  

  正因如此,对于促进中国女性服装的发展,宋庆龄也算是做出部分贡献。她曾多次穿着列宁装出席重大会议,加速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同时,也向中国女性展示着装的魅力。让更多中国女性认识到自身的美。

  生活中,她是优雅知性、落落大方的美丽女士;在政治上,她是勇往直前的革命斗士。即便丈夫孙中山先生去世,她也不像一般女子那样闲赋在家,而是继承丈夫的遗志,投身中国的革命事业。

  

  1928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接触到社会主义 。之后她开始思考中国革命问题,思考农民和土地的问题……宋庆龄先生算是中国近代政坛上巾帼不让须眉的“铁娘子”。

  

  宋庆龄继承孙中山先生“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志,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国情。1927年国民党内部的右派势力大肆背叛,党内自相矛盾,政治极其混乱。

  之后,宋庆龄发表一系列的声明呼吁广大群众明辨,抵抗右派分子,平定党内暴乱和背叛。

  宋庆龄是不折不扣的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领土;战火蔓延中华大地,她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团结全国全党人士。之后又发表关于全国团结一致向外的声明,在中国生死存亡之时,出来。

  1949年,宋庆龄受邀参加新中国的开国典礼。新中国成立后,她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并且连续担任国家重要领导人三十一年。

  

  任职期间,她极大程度推动中国妇女和儿童事业的发展,为提高中国妇女和儿童的地位做极大的贡献。

  在旧时代封建迷信思想束缚和影响下,女性地位仍然十分低下。而宋庆龄为打破旧时的迂腐思想,自己在全国各地召开讲座,呼吁女性转变并且解放思想,对传统落后腐朽的思想发出挑战和批判。

  除了致力于女性基本权益之外,宋庆龄还热衷于儿童安全问题。也是中国一位名副其实的关爱儿童形象大使。她热爱儿童,经常思考一些儿童权益的相关问题。

  她经常向全世界呼吁,保护儿童,关爱儿童。

  宋庆龄这一生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但是却有无数个孩子在她的关怀下茁壮成长。

  宋庆龄用一生诠释着“要有强健的民族,先从母体及儿童的福利入手。”好不夸张的说,没有宋庆龄为此番事业打下的基础,就不会有如今的中国妇女和儿童舒适的生活。

  她真心实意为人民百姓造福,将为人民服务的事情落到实处,把荣誉和名利藏于身后。不逐名利,低调为民。

  

  正是这样一位伟人,与1981年5月29日与世人永辞。从此人民失去一位敬爱的领导,孩子失去一位慈祥的母亲,中国从此也永失一颗璀璨的明星。

  其实早在1978年,宋庆龄先生就已经多种疾病缠身,苦不堪言。加之为自己服务一生的保姆——李燕娥的去世,让宋庆龄悲痛欲绝。因此,之后的几年里,宋庆龄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医院中度过的。

  身在北京医院的宋庆龄格外想念家乡上海,病情稳定些后,宋庆龄经主治医生的同意后回到自己的故乡。

  谁曾想这竟是她最后一次回到上海,她整理好自己在上海家中的各种各样的文件,又与朋友们见过面后便又返回了北京。

  

  之后,由于在北京家中的一次摔倒,引起淤青和高烧。而后经过医生的检查后,发现宋庆龄先生此时已经患白血病,俗称血癌。由于当时医疗技术条件的有限,这几乎便是绝症。不久后,宋庆龄便被血癌夺去了性命。

  

  宋庆龄先生生前简洁节约,不喜欢铺张浪费。按照事先的准备,领导人及宋庆龄的亲朋好友对宋庆龄的遗体进行告别后,她的遗体就被送去火化了。

  

  虽然葬礼是以中国最高规格的国葬形式进行,但是宋庆龄却要求不要为自己特地建造一座坟墓。为了不分享孙中山先生的荣耀光辉,宋庆龄并未与孙中山合葬。她希望自己能够葬在自己家乡——上海万国公墓。

  而宋庆龄的葬礼是李家炽负责,他是葬礼工作筹备组的组长。他按照宋庆龄先生生前的愿望,把她埋葬于上海万国公墓里,让她落叶归根,不再有挂念。

  早在宋庆龄病重时,李家炽就开始着手宋庆龄的葬礼工作。当时还是1981年3月,李家炽在北京开完会议后,被时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冯文彬叫住,冯主任告知李家炽宋庆龄先生的情况。

  此时宋庆龄已经88岁高龄,耄耋之年重病缠身,痛苦程度可想而知。而被告知宋庆龄想安葬在上海时,李家炽转天便返往上海,并且告知上海市政府有关宋庆龄的遗憾,上海市的工作人员也是欣然接受这个要求。

  之后,李家炽便开始着手宋庆龄葬礼的安排事宜。但是由于此次国葬是由上海单方面承办的,而非中央承办并且也是中央领导人首次安葬在北京以外的地方,李家炽害怕会出现差错,一直到五月份,他都没有明确地安排好葬礼上的一些相关方案。

  之后,在中央的帮助下,李家炽才得以顺利进行他的工作安排和方案实施。

  国葬是一个国家最高规格的葬礼,由于宋庆龄先生生前要求一切从简,原定五百人出席的葬礼被李家炽减到两百人,出席的人员依然是代表社会各个阶层。

  

  宋庆龄先生一生,以身作则宣扬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本该隆重庄严的葬礼在她的要求下变得如此简约。而她那艰苦卓绝,勤俭节约的精神也同样激励着后世。

  葬礼一切的安排和计划都制定好之后,李家炽便向上级汇报了工作。

  1985年5月29日的晚上,宋庆龄于北京溘然长逝。5月31日到6月2日是吊唁仪式,6月3号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追悼会。

  

  追悼会上,在场的人为宋庆龄默哀三分钟后,由邓小平同志宣读悼念次。在场的人有的轻声抽泣,有的神情木然。大家都为这位心系国家的伟大女性的离世而感到不舍和遗憾。

  

  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次日宋庆龄的骨灰从北京被送往了她那心心念念的故乡上海。在北京机场时,众多的中央领导人再次为宋庆龄送行,目送着邓颖超同志捧着骨灰盒登上飞机,目送着宋庆龄骨灰盒的远去。

  邓颖超到达上海机场后,悲伤的追悼乐便在机场上空响起。邓颖超捧着宋庆龄的骨灰盒走下飞机,坐上灵车后,道路两旁等待已久的上海市民目送着灵车的远去。

  六月的上海炎热无比,户外更是酷热。公路两旁老幼、青年比比皆是。他们顶着头顶上方的炎炎烈日,脸蛋晒得通红,汗流浃背,汗水如同大雨一般落下。

  而后邓颖超询问工作人员才得知,原来这些市民已经在这里等了三四个小时了。即使被告知葬礼安排在十点钟进行,但是他们还是坚持站在这里等待接送宋庆龄先生骨灰的灵车。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佩才有的坚守。

  宋庆龄一生为人民群众,一生低调为民,淡泊名利。把中央的分配的工作落到实处。这样设身处地地为人民服务的好领导,早已经成为上海的信仰,成为上海的骄傲和图腾。

  秉承着这样的信仰,即便忍受着酷暑,但是所有的市民都没有一丝抱怨的表情,而是安安静静地等待着他们的宋庆龄的到来。

  正是市民们自发地提前好几个小时在烈日下的等待。邓颖超于心不忍,她不希望市民们继续这样忍受酷暑。她也相信宋庆龄先生的在天之灵也不愿意看到市民们这样。为此她找李家炽说明自己的想法。

  李家炽随后便找到上级说到:“此时虽然还没有到预先安排的葬礼时间,但是户外的天气却格外炎热,街上的老人家和小孩子众多,这样的暴晒,恐怕他们会中暑。希望能够将葬礼提前,还望上级批准。”

  鉴于这样的事实,上级领导们也是同意了这个请求。因此,原本安排于十点钟整的葬礼,这才提前五分钟开始进行。国葬对于时间的把握是十分讲究的,是不可以随便轻易更改的。所以这不仅仅是一次葬礼的提前,这更是一次宋庆龄先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传承和体现。

  葬礼开始后,装载着宋庆龄骨灰盒的灵车在车队的护送下,一步步地驶向上海万国公墓。最后安葬于宋氏园陵,安葬在自己父母的旁边,伴他们长眠。

  

  宋庆龄这一生注定是伟大的,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早便看到其他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贫困百姓,之后与孙中山先生喜结连理,成为了伟大的革命者。积极奔走于为人民谋权益的革命事业之中。

  她心系百姓和人民,在自己闲暇的休息时间,她四处奔走,亲身去体验和考察着平民百姓的生活。各地都留着宋庆龄先生为百姓奉献的身影。

  在抗日战争期间,她的贡献也是难以替代的。她倡导形成爱国统一战线,各党派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在众多男性掌握的政治铁局中,宋庆龄更是能够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足以见得这个女性的伟大。可谓是中国政坛的“铿锵玫瑰”。

  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宋庆龄出席了大量的国际会议,承担着大量的外交出访活动。将中国的和平思想和友善形象传遍世界,她为中国日后在世界会议上赢得支持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庆龄一天天的工作如同一朵朵鲜花绽放,点缀出浩瀚花海,终成伟大,如烟,亦如霞……她来时一片赤诚,去时万家灯火。

  她的品质和节操如白玉无瑕;如松柏坚贞;如灯塔巍峨,照亮后世的路!宋庆龄,她不仅会像星光一样闪烁于昨夜,更会像曙光一样灿烂于明朝!她的风采,百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