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使孩子依然平凡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以来是大部分家长的心愿,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规划以后的教育路线,试图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鸡娃”一词的由来也就在这里。
但是,第一批“鸡娃”已经出笼,结果到底怎么样呢?
从市场上层出不穷的各种胎教机、早教、补习班就能看出,“鸡娃”现象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更低年龄层次,作为父母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早接受教育越好。
有些父母在孩子还未出生时,便买回来各种各样的胎教机,有音乐,有读书,每天抽几个小时的时间用胎教机对着怀孕的肚子放着各种声音,希望孩子在胎里就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你放的钢琴曲,我就放小提琴,你读的三字经,我就读菜根谭。
更有家长给还在胎里的宝宝放资治通鉴,自己都听不懂还妄图让未出生的孩子去习惯去理解。
等到孩子出生,每天听故事的时间更不用说,还在月子里的孩子就开始被教导着认颜色,当孩子对红色有反应时,家长也自豪的夸赞:
“我的孩子这么小就知道红色了!”
殊不知宝宝在刚出生时,因为身体各个器官发育还不完善,眼睛只能看清楚20厘米以内的物体,对深色更能做出反应,对浅色则没有那么高的辨识度。
到了半岁左右,许多家长就开始给孩子报早教课,训练孩子一些简单的认知。
到孩子三岁上幼儿园,正式进入学校开始,对学校的选择也是一再慎重。
“公立学校伙食好,但是学的东西不多。”
“私立学校学的知识多,但是价格太高。”
“如果幼儿园不打下基础,到了小学学起来会很吃力。”
这些从幼儿园就开始纠结的家长,到了小学也同样纠结,哪个学校教育水平好,哪个学校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条条记录在册,生怕孩子在最初选择上就低人一等。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各个学校开始减轻孩子功课上的负担,家长们又开始着急,学校里的课业减轻了。
那就自己加,“双减”的真正含义是减轻孩子在学校,回家后的作业,又不是真的什么都不用学,这边减轻了,那就从另一面补起来。
于是很多孩子在放学后,假期中,丧失了玩耍的时间,转而出现在一个又一个的补习班,提高班。
有些家长起初也不愿意让孩子这么辛苦,但是看着周围的孩子一个个都报了各种各样的提高班,自己也开始焦虑。
“有时候并不是自己愿意把孩子逼的这么紧,而是大环境让人不得不这么做!”
一位家长在面对孩子被各种补习班充斥的假期,没有休息时间时这样说到。
这样的做法不光累了孩子,也消耗了家长,孩子没有了快乐的童年,家长也长期处于紧张高压的环境之下,许多家庭矛盾也就随之而来。
“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不希望我的孩子走上我的老路。”
一位姓刘的家长在面对采访时这样说到。
这位刘先生刚给孩子交了补习班的费用,是一个作文提高班,刘先生的孩子刚上小学四年级。
这个作文提高班的费用是一个小时两百元,一节课两个小时,每周两节课,也就是八百元,一个月下来就是3200。
“没办法,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能提高一点,花再多的钱也值得。”
刘先生并不是富裕的家庭,每天早出晚归打两份工,晚上下班时间兼职跑外卖,他说自己其实最喜欢外卖员的工作。
因为外卖员就是个行走的情报机。
在“双减”政策之下,各大文化课补习班纷纷被叫停,许多补习班都隐藏在不易被发现的小区里。
刘先生在送外卖之时,逐渐摸清了哪里有补习班,哪里的补习班老师讲的好,价格合理性价比高,哪个补习班的学生多,这些信息如果不是有心观察时发现不了的。
经过多次观察询问,刘先生最终选择了离家里不算太近的一家补习机构,在这里还有一个好处是,孩子补习作文的地方和补习英语的地方很近,上完作文课刚好走几步路赶上英语课。
“这还不是最贵的,贵的我也想给孩子报啊,但是咱经济条件不允许嘛,有能力肯定还是希望能给孩子选择最好的。”
刘先生说,自己也没什么太多的文化,没办法自己教导孩子,只能依靠学校和补习。
因为自己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如果上学的时候也能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的大学,现在也就不用那么辛苦。
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再重蹈覆辙,能够在学习上努力一些再努力一些,即便将来仍旧是找个工作,也希望孩子能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
同样都是打工,肯定坐办公室要舒服一些,最好能够考编上岸,这样起码这辈子都有保障了。
刘先生是因为自己没有努力学习,所以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那么父母都是学霸的孩子也会是学霸吗?
关于这一点,广州的张先生夫妇最有发言权。
张先生夫妇双双都是985硕士毕业生,可他们的孩子连高中都没考上,最后不得不进入职高继续学习。
这样的结果让张先生夫妇无法接受,也让张先生想不通:
“都说孩子会遗传父母的基因,我和妻子不说有多聪明,但好赖也是名校高学历毕业,怎么就连一个高中生都培养不出来呢?”
在张先生的孩子上学期间,夫妇二人也几乎是全程陪伴,谁有空谁就给孩子辅导作业,梳理每天所学的知识点。
可以说夫妻俩在孩子学习上的投入一点也不比学校老师的少。
但随着孩子的年纪越来越高,知识点越来越多,有时候一个知识点讲到半夜孩子也不能掌握,好几次下来,急得张先生直上火,经常嘴角起几个大泡。
张先生觉得是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与学校老师教的不一样,孩子没办法掌握。
索性就给孩子报了补习班,几门课的补习班都报了个遍。
孩子从早上7点迈进校园,6点半放学赶往补习班,一直到晚上9点才能回到家,回到家还要复习当天所学和预习第二天的新课,比上班的打工人还要辛苦。
甚至在睡觉前,还要听着英语单词睡觉,因为专家说睡觉前的这段时间是最能加深记忆里的时间。
可牺牲了大把的休息时间,花了十几万的补习费用,孩子仍旧没有考上高中。
这让张先生夫妇深感无力的同时也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接受孩子就是个普通的平庸孩子。
家长的焦虑势必会传染给孩子,那么如今已经“出笼”的初代鸡娃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小王同学今年刚上高中,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还是挺富裕的,虽然没有到要什么有什么的地步,但是想要的东西只要不是太过分,父母都会给他买。
初中之前,家里住着200多平的大平层,地方大跑的开,同学们都喜欢到他家去玩。
但是到了初中,因为要上学区内的好学校,他和父母从二百多平的房子搬了出来,住进了不到70平的老破小。
听父母说,为了买这套房子,家里把大房子买了,“倾家荡产”才买了这套学区房。
住进学区房后,小王同学家里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变化。当他再向父母提出想要买喜欢的东西时,父母大多数时候的回答是:
“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要买。”
据小王回忆,父母再也不会给他买几百块钱的手办,但却会眼睛眨也不眨的为他报几万块钱的补习班。
有时候小王同学也会怀念以前的生活,也会对各种补习班产生厌烦的情绪,也会和父母吵架发泄自己的不满。
但看到以前年轻漂亮的母亲这几年很少为自己添置新衣服,父亲为了省点钱也戒了烟戒了酒,减少了出去应酬的次数。
小王同学渐渐不再抱怨,学会了沉默,从以前开朗的少年转变成沉默寡言的青年。
万幸的是,在全家的努力下,小王同学顺顺利利的考入了高中,也算是给了给他付出这么多的父母一点慰籍。
接下来还有三年的冲刺,努力考上一个好的大学。
如果说小王同学是“鸡娃”政策下的成功案例,那么小陈可以说对“鸡娃”是深恶痛绝。
小陈如今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在他的印象中,上学期间自己从来没有过假期,永远都是泡在各种补习班和题海之中。
除了文化课,还有好几门艺术类课程。
每天都是睡不好的状态,这也导致小陈的身高并不高,他把这一点归咎于父母对他的压榨。
小陈本人很喜欢篮球,大学期间也曾在球场上挥洒汗水,但因为身高的关系,只能羡慕的看着身边高个子的同学被选入学校篮球队。
除了篮球,小陈还很喜欢电子竞技,高中时期曾经在假期偷偷溜去网吧参加电子竞技比赛,也曾获得过一等奖,奖金足足一万元。
然而当小陈拿着奖金兴高采烈的回家给父母时,换来的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