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送女儿出国留学,父母凑了7万,如今二老患病女儿却17年不归家

  为了送女儿出国留学,父母凑了7万元,如今年老体弱的女儿已经17年没有回家了。——莎士比亚

  俗话说:“孝为先”。拥有五千年传统文明的中国,自古推崇孝道。孝道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古时“以扇暖枕”的黄香名言犹在耳边。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尽到了供养父母的责任。就像阳光下的世界,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充满了光明,总有一些地方藏着阴霾。

  举个典型的反面例子,你还记得曹茜被父母不惜一切代价送出国留学的时光吗?出国后发生的事情,让她十几年没有联系父母。

  

  01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家庭是整个社会的制度核心,是由一群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特殊群体。世界上有两种最重要的情感——亲情和爱情。正如世人所说,这个世界上最幸福和最痛苦的事情都发生在这里。

  1979年,曹茜出生在辽宁大连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出身寒门,心里明白,以后想要出人头地,改变命运,只能靠自己。所以她从小就努力学习,在校期间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曹茜的不懈努力下,高考期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辽宁师范大学,并在高考期间获得了去德国留学的机会大三。

  

  然而,出国留学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对于为生计而苦苦挣扎的曹茜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和中国的大多数父母一样,曹茜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出人头地,所以为了弥补曹茜出国的损失,他们到处借钱。

  02

  曹父曹母在低眉低膝,饱尝人情冷暖后,终于筹到了7万元。或许对现在的我们来说,7万元并不是什么大数目。但在当时,7万元已经算是一笔巨款了。

  就这样,曹茜带着父母好不容易借来的钱,漂洋过海来到了德国。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这笔钱并没有让曹茜在德国过上小康生活,但是这笔钱倒是掏空了曹茜父母的所有积蓄,也让他们失去了终生的人际关系。所以这笔钱的份量可谓是十分沉重。

  

  到达德国后,曹茜很快就迷失在了身边的灯红酒绿的生活中。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一首成为家喻户晓的诗句——“每逢佳节思亲人”,写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和每一个家庭团圆的节日,我更加想念我的家人。然而,曹茜是个例外。在德国留学的前三年,曹茜只给家里打了两次电话,写了两封信,每次都向家里要钱,甚至是过分的问候。也不。

  可能是因为曹茜是家里的独女,曹茜从小就被父母捧在手里。因此,对于曹茜这种冷漠的态度,她的父母并没有过多地批评她。

  直到有一次,曹茜与相隔十个月的家人通了一次电话。这期间,她的父母天天担心女儿是不是在外面出事了。暴怒的父亲这次并没有表现出他的好意,他直接质问曹茜她为什么到现在才联系他们,难道她不知道父母很担心她吗?

  

  可能是她父亲的话太尖锐了。从小娇生惯养的曹茜怎么也没想到,平日对自己百依百顺的父亲,这次竟然对她发火了。一怒之下,曹茜再也没有联系过他的父母。曹茜的父母虽然很担心曹茜,但他们远在中国,又背负着债务,实在无力出国寻找女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二十多年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曹茜再也没有主动联系过她的父母,她的父母也没有任何关于曹茜的消息,甚至不知道曹茜是生是死。

  现在他们不再年轻,步履蹒跚,两鬓斑白。辛苦了半辈子,还清了送曹茜出国的债。晚年,夫妻俩靠着低保艰难度日。最让人痛心的是,两位老人已经身患重病。或许对于他们来说,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再见到女儿。在

  生命垂危之际,思念女儿心切的夫妻俩找到了媒体,希望借助信息网络的力量,找到女儿的下落。“全世界可怜的父母”,在广大网友的不懈努力下,一位自称留德曹茜的同学终于站了出来。她说,曹茜目前在德国生活得很好,并不像两位老人担心的那样。

  

  结语

  最后,两位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既高兴又心寒。庆幸女儿还活着,悲哀的是女儿20多年来一直不理他们。最后两个老人说只要她在那里过得好就够了,不指望她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