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职校就是失败?人家的就业率比普通本科还高!和职校院长聊完,我震撼了

  直播的对谈嘉宾是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院长张友能。

  我们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读不了高中,进职校。对张院长进行采访后,我被他的观点深深打动了。他说——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是环境把孩子搞坏了,被家长对孩子的 ( 错误 ) 鞭策和引导搞坏了,只要和谐共生的环境里面,给孩子自信心,让孩子自由地生长,每一个孩子都是人才。

  那些传统观念里的 " 坏孩子 ",那些所谓的 " 高考失败者 ",是不适合的教育方法造成的。并不是进了职校就成不了才,而是家长没有找到让孩子成长的原生动力。如果孩子真的找到心中的挚爱,学习动力就不是问题,学风也不是问题,怕就怕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年纪轻轻过着混日子的生活。

  是的,这正是我一直想通过教育减法,带给大家的观念——天生我才必有用,要努力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找到让孩子成长的原生动力。

  以张友能院长为代表的职校人,正在为这些所谓的 " 高考失败 " 的孩子托底,助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

  我们作为家长,有什么理由一直人云亦云地唱衰职业教育呢?

  01

  匠人技能是 GPT 短板,未来需要技能型人才

  近期的 AI 技术突飞猛进,以 ChatGPT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学习系统,看起来几乎可以取代大部分非创造性的核心脑力劳动,但是动手去做一个精细产品,恰恰是 ChatGPT 的短板。

  在未来不太可能被 ChatGPT 取代的职业上,匠人手工是排在前列的。培养匠人技能,相对于更强调天赋的数理逻辑、艺术感受、身体动觉、沟通交流等其他 4 项能力,可能更容易通过后天训练来发掘,由此这个核心能力可能跟 80% 以上的家庭都有关系。

  从目前趋势来看,全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技能型社会的认识正发生改变。新闻就曾报道过北大的学生毕业后又去读职业院校,寻求自身更好地发展。

  去年,国家出台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把鼓励职业教育的目的固定下来。

  其中提到三个关键词,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技能型社会。

  特别明确了未来的社会就是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

  国家还为技能型社会的全面实行设立了时间表——2025 年全面推进, 2035 年基本建成。也就是到 2035 年,最大量的就业以技能型为主。

  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这个重任就落在了职业教育上。

  张友能认为,过去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人只知道普通高考一条路,锁定了 985、211 的目标。

  但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用途。

  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应该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比如性格因素、能力因素来确定,它应该是有选择性的,要顺势而为,顺应天性而为。我们的教育要强调因材施教,不要都挤在一个方向上。

  新出台的《职业教育法》里,也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要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没有谁弱谁强的问题,就像铁轨上的两条轨道一样,是并行的状态,都属于类型教育。

  职业教育的多层次规划,也会让孩子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比如中考阶段分流 50% 去中职这种情况,目前家长心态上还存在孩子确实考不上普高只能被迫去职高的不情愿,未来家长可能会主动评估哪条道路更适合孩子,从而主动选择上职业高中。

  就算进入普高,在高考前也存在去职业大学还是去研究型大学的选择,就看哪个更具有吸引力。

  02

  就业:职校出来只能当流水线工人?创业大有人在

  张友能认为,这取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产业环境怎么样。

  过去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多职校学生就变成了生产线上活的机器人。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国家层面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预设,对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盼,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规划,比以前更需要的是大量新时代的大国工匠或叫能工巧匠。

  这些能工巧匠是综合型的现场工程师,他们都属于精制造、擅设计、能管理、擅协作的复合型的人才。

  未来的企业中,真正在一线活跃的工人会越来越少。工人都要转型成综合能力非常强的、动手能力非常强的、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张院长就分享了案例,他们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把 " 防松螺母 " 这个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解决了,在工业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突破。

  从目前趋势来看,相同学历背景下,有一技之长的人更容易就业。

  以张院长所在的机电技术学院来说,今年的毕业生只要愿意就业,人均 1.5 个 offer 在招手,起薪 6000-8000 元轻松到手,部分参加了职业技能大赛的优秀学生,月薪过万也并非个案。

  普通本科教育更偏向于通识教育,在专业上,基础理论功底可能要强一些,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不高。

  职业院校办学最根本的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把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摸得更清楚,通过占比更高的实践教学,按照产业的需求规格,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人才,会更加适配企业的需要。就业找工作比理论型人才更轻松。

  这些被很多家长定义为 " 垃圾 " 的学生,虽然可能文化层次弱点,但他们懂人情、懂世故,也肯努力,又对基层的发展状况,对企业的生产状况、技术状况、市场状况都了解,自己也很有活力。

  放低身段的起点,能够让他们不断拓展适合于自己的发展空间。成为企业的中间力量、技术骨干,向上创业当老总,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另一套轨迹,

  03

  个人成长:进了职业院校,就只能是大专生了?

  职业院校本身的教育路径能给孩子带来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

  除了传统的中职升高职的通道外,目前普通高中生也可以凭毕业考试的成绩,进行一次是否报考职业院校的选择。如果选择报考职业院校,被职业院校录取,就不需要再参加后面的高考。

  同时,职教高考制度已经开始落地。通过文化素质测试和技术技能测试这两个测试,就可以进入相应的高职院校。未来的本科职业院校,估计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招生的。

  读完高职院校如果还想再继续深造,现在有专插本通道,甚至未来考研考博都可以,只要愿意,上升通道都是存在的。

  比如去年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个学生考入清华继续深造,张院长的一位学生从中职的起点一路深造到上海交大博士,现在已经是一位大学老师……

  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战略出发,职业教育被定位在与普通教育并行的类型教育层面,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深造路径会更全面,和普通教育一样、有研究生、有博士生,中、高、本、硕、博未来会一体化贯通。

  未来职业教育,不仅入口多元,出口也多元,不愁就业前景,想深造也有很多机会,不但是主流,还可能是大流。

  在去年出台的 " 职业教育法 " 中,明确规定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样,在就业、升学、职业生涯发展上享有同等待遇,甚至对于技术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岗位,明确要向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倾斜。

  04

  学风:读职校都是学习不好的孩子?职校学风差?

  以广轻工为例,去年招生的录取分数比二本分数线高了平均 30 分。也就是说,现在通过高考通道上职校的孩子,文化课基础并不比大部分上普通高校的孩子差。

  再退一万步讲,的确有些孩子是因为家长认为的 " 不善于学习 " 而进入职业教育,但这种判断有时候就是带着偏见的,有的孩子只是不善于考试而已,并不是真的不善于学习。因为考试其实就是按照某一个固定的套路、固定的模式来复制学习过程。

  孩子不善于考试,说不定他的动手能力更强,也有可能孩子的兴趣点不在固定套路上。家长应该用孩子的兴趣点来衡量他善不善于学习,只要在他的兴趣点上比其他人更善于学习,他就有超越别人的跳板。

  从教育理念上来说,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是环境把孩子搞坏了,被家长对孩子的错误鞭策和引导搞坏了,只要和谐共生的环境里面,给孩子自信心,让孩子自由地生长,每一个孩子都是人才。

  比如当初因为调皮、考试不及格差点被张院长的学校开除的一个学生,不仅找到了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还创业成功。如今公司营业额已经达到 2 亿,手底下的技术与研发团队都是研究生团队。

  这种传统观念里的 " 坏孩子 ",其实是不适合的教育方法造成的。

  并不是进了职校就成不了才,而是家长没有找到让孩子成长的原生动力。

  如果孩子真的找到心中的挚爱,学习动力就不是问题,学风也不是问题,怕就怕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年纪轻轻过着混日子的生活。

  张院长建议,很多孩子不适合普通高等教育那条通道,不妨走职业教育通道。

  这些孩子往往抗压能力特别强,如果职校老师能够发掘他们的特长,他们的创业成功率反而更高。

  有人一直觉得,职校学风差,进去的孩子都是混日子。这是偏见。

  其实,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一点都没有放松,职校校园的深夜,灯火通明搞钻研的孩子大有人在。

  04

  上不了高中很焦虑?其实职业技能也需要童子功

  很多家长都害怕孩子上不了高中,我们有一个朋友,孩子中考没考上好高中,也拒绝去民办高中,主动选择去职高,结果家长以泪洗面。

  张院长却表示,从经验上看,以职高为起点,对未来上高职、上职业本科、上应用型本科,应该比普高更具有竞争力。

  这个观点,我在采访调律师王生周时也听到过。如果让他带学生,他更愿意带职高出来的孩子,他们在职业技术方面有童子功。

  张院长告诉我们,职高教学有一个重要特点:在学普通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学专业技能,让孩子在高中三年,既具有一定的技术理论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普高的孩子主要为了应对高考,精力都放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并没有得到职业教育需要的在时间、空间、载体上的支持。

  以载体为例,职高一般都会设置很多供学生训练技能的一些实验实训室,普高肯定是没有的。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高出来的孩子们将来上职业高校,更具有优势。

  特别是国家完善了职业教育升学机制后,除了普通高考,职高学生还可以参加职教高考,除了考语数理化这些基础知识,再考一些专业技能测试,更加容易升学。

  张院长特别强调,这些职高的孩子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面对普高学生过载的压力,更具有自信,路宽心态好,不容易抑郁。

  说在后面的话——

  看完张院长的一些观点,是不是对职业教育有所改观呢?总之我是很震憾的,起码也改变了我的一些刻板印象。我甚至准备到学校里参观,顺便买一些学生们做的工艺品作为家里的摆设。

  记得我前几期采访好友、著名建筑设计师刘琦时,他一直谈到一个观点:如果孩子动手能力强,喜欢 MAKING,这是一个很好的潜能。他可以去做设计工作。其实在工业、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需要很多动手能力强的设计师。未来还有什么产品,我们作为父母,是根本想象不出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和保护孩子的潜能,不要被世俗的观念裹挟,不要被焦虑卷跑,坚定地站在孩子身边。

  温馨提示

  最近,公众号推送规则又改版了。改版后,没有加星标 " ★ " 的订阅号,图文消息可能只显示标题和小图,或者延迟推送,甚至被折叠。

  如果不想错过最新消息,请给孙明展公号一个星标。具体操作请看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