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推荐|第二期“新发现·科普书单”入围图书(十一)
“新发现·科普书单”第二期评选工作于今年3月份启动。经过15位来自科学界、科普界、出版界、媒体界的专业评委评审,共有41种图书分别入围科学人文、科学生活、科学少年三个子书单。日前,书单第二期终评会在上海世纪出版园举行,第二期“新发现·科普书单”的发布也已进入倒计时阶段,究竟哪些图书会最终入选,敬请期待!
(动图来自SOOGIF)?
每天2-3本入围图书推荐,敬请关注~
科学生活·子书单
07?
[美]莉莎·费德曼·巴瑞特?| 著
周芳芳 |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 1 2月
内容简介
我们依靠大脑来理解这个世界,但你可曾想过自己为什么会拥有一个大脑?著名神经科学家巴瑞特博士将在本书中为你揭开大脑的神秘面纱。本书包含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发现,从大脑角度展开对人性的探索,语言妙趣横生,内容通俗易懂。
这本脑科学科普既前沿先进又简单易读,落脚点是用神经科学的前沿知识启发读者反观自身,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与他人的关系。
还有很多趣味性足的冷知识点,比如:理智和情感并不矛盾?我们的记忆和感受都是大脑给我们的“幻觉”?重要的人去世后,感到“一部分自己也跟着去世了”,竟然并不是一种修辞?
专家推荐
人类对人脑的认识,恐怕是与认识宇宙媲美的艰巨课题。这其中有种种进步,也充斥着大量的误解。作者采用短短的七又分之一课的形式,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一人之脑如何影响他人的脑,皆有其科学依据。大脑还能够创造社会现实,产生虚拟现实。认识大脑,认识世界,乃为永恒之课题。
该书把写作有趣定位于“大脑对人性的影响”,使之与众多知识型大脑科学读物不同,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开篇言明:大脑功能是多元的,一是用来生存,二是用来感受,最后才是用来思考,这一源自进化的结论,颇有新意。(三重脑理论) 由此揭开了脑科学背后隐藏的关于情感、本能、理性的奥秘。而打通这三者的桥梁则是无限拓展的神经网络,其复杂程度,调控难度超乎想象,共同构建起丰富的心理体验,同理心,也构成了情感与理性的纠结,塑造了洞察力(预测)、反思力。
人类的大脑不是动物界最大的,也不是最好的,却是人类社会长期进化的神器,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作者巴瑞特既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又有娴熟的文字感染力,文笔优雅,流畅,读来轻松,隽永。
08?
王自堃?|?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3?年 1?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以 1910 年斯科特南极探险队队员阿普斯利·彻里 - 加勒德撰写的回忆录《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为引,详细记述了中国第 35 次南极考察队于 2018 年 11 月至2019 年 1 月前往南极途中所遇海鸟与海兽。作者在现场观察记录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全景式展现了一幅南大洋岛屿、海峡与南极大陆的生命图景。
第一章“冰”按照由船艏到船艉的顺序,介绍了在“雪龙”船上看动物的 N 个地点、N 种方式,海冰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极地生物各显其能的生存策略。第二章“雪”记述了作者踏上南极陆地,在我国 3 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罗斯海新站、长城站及其周边区域见到的极地生物,那里是一片为雪覆盖的广袤荒原。第三章“海”将“南极科考沿线”的范围扩大至热带海域,以科普诗的方式呈现了一场海天之间的生命旅程。
本书既是对极地生物的一次百科全书式摹写,也是对人类“奋斗、探索、寻求、不屈服”的探险精神的礼赞,以此方式致敬出版于一百年前的《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
专家推荐
这本书是王自堃于 2018 年 11 月至 2019 年 1 月前往南极科考途中记录了一路上的海鸟与海兽。作为一位资深的南极科考成员,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鲜为人知的极地生物各显其能的生存策略。
图书装帧精美,书中展示的图片生动地展示了极地生物的生存状况,难得一见,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这本科考回忆录,用词严谨科学,内容稀缺。总体来说,这本书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