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
近几年,人工智能人才短缺日益凸显,全球开始将人工智能布局于各领域。随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也紧锣密鼓地进入教育领域。
人工智能进场教育领域
今年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上,3D打印、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各种“黑科技”产品让观众应接不暇。以人工智能为例,在北京朝阳区的展会示范课上,老师演示了一堂以声纹识别的概念与应用为主题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
如今,已有不少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的相关课程。它的背后与政策不无相关。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在政策的鼓励下,一些学校纷纷落实行动。2018年4月28日,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普教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在上海发布,全国40所学校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校”。同时,有的中学依托大学、研究所的资源建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进入K12(6-18岁青少年)阶段学生的教学,除了学习技术本领,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创新、探索的学习能力提高,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为此,STEAM科创教育适时探索基础教育领域的开拓。5月11日,全国首套小学STEAM科创教育系列丛书《科创教育实验教材》发布。
不仅仅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落实工作也步伐紧凑。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对中小学阶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提出相关要求的同时,提出高校未来将形成“人工智能+X”的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并引导高校不断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能力,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随之,开设人工智能类专业、开设人工智能学院已成高校中的一股热潮,仅仅今年5月,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所高校举行了人工智能学院的揭牌仪式。据不完全统计,此前已有许多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或相关专业。
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
成为热点话题
教育人工智能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实现《规划》所制定的全面目标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热门的“人工智能”被邀请进场后,教育领域的应用程度或将加深,应用空间或许会更大,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未来的就业、教育和生活可能带来哪些颠覆性影响?4月14日,教育部科技委在北京举行“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科技前沿与战略圆桌会议,分析并研判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对未来教育的影响。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讲话。
杜占元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它既是工业革命的延伸,更是新的革命起点。在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中要注重学科群的构建,要兼顾专业应用与集成应用的关系、通用应用与个性化应用的关系,要加强智能安全的研究。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成为新的革命的起点,而不是以往革命的延伸。他给这个新革命起了个名字,叫“零点革命”。
杜占元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现代教育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一是对教师职业的影响,二是对学习方式、教育模式的影响,三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教育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科技工作和对教育影响研究。
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教育部科技委主任赵沁平院士等专家作了专题报告。有关战略规划、人工智能和教育领域高层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谈到各自的观点,围绕智慧教育、人工智能下数据的利用等话题,进行阐述和探讨。
当然,对于摸石头过河的探索者们来讲,除了宏观的规划和思路引领外,如何更好地落地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此前,2018第三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上,一些业内人士从具体的领域实践的角度,谈到职业教育、K12阶段人工智能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