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北京 · 筑梦北大” 夏令营往届营员访学心语(2)

  7月31日,拎着沉重的行李,从华文学院的小院里走出来,登上早早在门口等待的车,透过车窗向送别的老师们挥挥手。那一刻,“寻梦之旅,博雅之行”真的结束了,2019年的北京旅程结束了,火辣辣的7月也将结束!

  

  7天的北京“寻梦之旅,博雅之行”,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结束的时候,才觉得仅仅是一眨眼的功夫。这7天,一个星期的时间,对我这个懵懂的中学生来说,真的不同寻常:北大对于99.9999999%的全国中学生来说都是心中永远的圣地,我决定参加人文学科访学班,就是来朝圣的!尤其是一个个北京大学的教授们走向讲台,给我们授课,老师那抑扬顿挫的声,仿佛是天籁之音在华文学院的一楼大教室里回荡。说实话,我不是很清楚“人文学科”的概念,虽然度娘是这样解释的:人文学科的主干可以现成地用人们常说的“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来指称,或者再加上艺术。较广义的“人文学科”则还可以包括诸如现代语言和古典语言、语言学、考古学、乃至含有人道主义内容并运用人道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的社会科学。

  

  这七天,人文素养访学班里:孙玉文教授讲解中国汉字的形、声、意,陈宇教授的电影是一门世界的语言,邵燕君教授的网络文学,陈开和教授的中国形象与国际传媒,翁剑青教授的身边艺术之美,韦正教授的考古学......这些可都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呀,还有北大博士“国民女神”王帆姐姐的演讲与口才,“北大才女”祖纪妍老师的戏剧与文学......每一天,每堂课,每一位名家居然与我们面对面!聆听他们的课,一连7天,天天如此,不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能这样吗?我这样,我不就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了吗?哪里会是梦,这是真真切切的现实!

  寻梦之旅,梦想在人文访学班里,北京大学的课堂,无需表演的情景再现!

  一次课间,我问王薇雅老师:大学的课程怎么上,每天上课抢座吗?老师说,大学要自己选课,大部分课程会集中在上午,下午的课程少,多为活动课。课程不同,教室也可能不同,所以每天都会抢座。

  

  在人文访学班里,我上课的第一天,来到教室,本来教室就没有几个人,我就想选前排坐下来。谁知在靠边的桌上有一张纸:由此向东5座已有人。靠,明明就是一张纸,哪里有人吗?正想将纸拿开,同伴低声告诉我:“这是占座”。第一次体会了“占座”的具体含义!

  从第三天开始,我们基本是上午上课,下午活动。我们参观了北大校园,在博雅塔下,未名湖畔,北大梦想心中油然而生。还参观了798艺术区和中国科技馆,特别是7月28号,我们参加了北大培文杯大会,见到了曹文轩老师,他的作品《草房子》是我上小学读的书呀,如今终于人书合一了!还有一项挺有意思的活动是:模拟联合国大会,平时体重有200斤的辅导员王浩林老师只是给我们照照像,模联大会主席台上居然坐在理事会主席的位置,还有板有眼地主持大会议程(此处应该有掌声)。同学们纷纷扮演各国外交官和媒体的角色。大会上,我作为中国代表发言,为了表明国家立场,居然查了好几天的资料,好辛苦也好有成就感呀!不过也使我体会到了外交官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也使我对国家事务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的表达。

  七天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相聚在人文学科访学班里,我们收获了友谊,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梦想。

  挥一挥手,带不走北京的一片云,带走的是梦想成真的行动力!带走的是为青春勾勒出绚丽的图画!“寻梦之旅,博雅之行”,将会是我人生中最美最难忘的时光。

  广东中山一中 李绎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