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从身边发现操控的自我的傀儡线

  在人们的自主意识中,总是认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有着自我决定权,自我的世界观、独特的爱好、性格、思想等等。

  但是,群体意识却可以在不知不觉间,让我们的个人理智消失。

  在《乌合之众》这本书阐述了一种观点:当人们处于群体中,我们的个人都会将情感与思想融入群体,个人差异将被隐藏,模糊。

  

  这样说多少有点晦涩,举个例子,因钓鱼岛事件而引起的抵制日货的游行事件,一开始是好的,可以表达我们的不满,并且因抵制日货可以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实现目的。

  可是在游行中,人们的情绪逐渐失控,愤怒的情绪愈演愈烈,慢慢就发展成为打杂日系车、日资超市、并伤及其他无辜人,平时遵纪守法的公民,在强烈的群体情感刺激下,驱使他们意识狂热化,并且扭曲个人意识,把非法的事情变成“正义”。

  再有一个案例:“成都被打女司机”事件,起初网友怒斥打人者,到风向突变、集体训斥女司机,直至网民人肉搜索出女司机个人隐私并公布于众,女司机不情愿地发表道歉声明,部分网民对女司机又抱有同情心理。

  

  群体的行为体现出:冲动多变、易受暗示、情绪夸张单纯、偏执与专横。这些行为情绪特点,都是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

  西方有一个典型的案例:2011年3月11日,马里兰州的贝塞斯达,有一个女孩被其工作的服装店同事残忍杀害。隔壁苹果店两名员工听到谋杀案的发生,包括呼救声,没有提供任何帮助。

  【正版包邮】社会心理学 第10版 2023新版 阿伦森 著 侯玉波 译 哈弗大学、耶鲁大学等美国70京东月销量100好评率100%无理由退换旗舰店¥96.6购买

  如果说这个是因为旁观者太少,引发的害怕什么的原因,那么在同年10月,一名两岁的女孩在几分钟内被两辆货车碾压,濒临死亡。肇事车辆没有停下不说,几十人走过路过女孩同样没有提供任何帮助。

  这件些事又体现出一个特点,社会心理学的旁观者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目睹紧急情况的旁观者越多,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越小。

  其中的原因,你一定很好奇,那就看看阿伦森的《社会心理学》吧,这本一版再版的社会心理学的经典之作。

  

  阿伦森教授为《社会心理学》的主要作者,他是美国心理学会历史上唯一一位包揽三项大奖(杰出写作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研究奖)的社会心理学家。

  他所著的《社会心理学》是美国许多大学中使用的教材,厚厚的一本书,语言风趣、案例很多,把每一个社会效应的起因、发展、缘由都解释的十分清楚。

  

  第10版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社会心理学》,在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版块,随书附赠的《社会心理学核心概念手册》,把超级厚的一本书凝缩仅有几页纸的思维导图小册,快速把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点框架搭建在意识中。

  热门话题版块,提供了近期热门社会事件,让人在阅读中更好的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念。

  #社会心理学#

  双色印刷的图书,排版字体舒适,双色双栏,在阅读中难得的感受到了享受。

  关注我,我将持续分享读书所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