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实验中学滨海学校开设陶艺工坊 拉坯中“转”出坚持与自信
“始于土,成于火,瓷比玉,宁碎不折。陶瓷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最灿烂的符号,虽无一言一语,却述说着千古浮沉;虽无一钉一铆,却以坚韧不屈的节气、矜而不争的骨气,彰显华夏美德和东方神韵……”在天津实验中学滨海学校的陶艺工坊里,刘镪博士从陶瓷的历史讲到中国匠人风骨,富有诗意的言语、饱含深情的讲解深深吸引着同学们。
▲瓷器艺术承载传统文化▲
刘镪,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史学(艺术史)博士,创意工艺瓷器师,“一界瓷艺”品牌创立者、首席设计师,长期从事中国书画艺术创作、瓷艺创作和艺术史论研究、教学工作。刘镪告诉记者,瓷器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不仅是因为“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都是CHINA,更是缘于瓷器艺术的典雅和古韵承载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内涵,但大多数人对于陶瓷却所知甚少。在中学阶段开设陶艺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在陶艺工坊里,在刘镪的指导下,学校美术教师常宇鑫正在为学生们演示拉坯技巧。找中心点,开孔,对内壁轻轻用力即可拉宽,转眼间,一个小花盆就现出雏形;稍稍挤压外壁即可拉高,很快,小花盆变成了杯子;再微微收口,杯子又变成了身段婀娜的花瓶,整个过程如变魔术般神奇而迅速。“虽然我们开课的时间不长,但孩子们的表现却出乎意料,有些孩子特别有天赋,看一次示范就能做出非常有意思的成品。”常老师告诉记者,中学生群体有一定的美术理论基础知识作为背景,有了专家的指导,他们对于陶艺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制陶过程磨炼意志力▲
刘镪告诉记者,一件陶瓷作品的完成需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就拿拉坯来说,可能会承受多次失败的痛苦,也会感受到创造各种可能性的惊喜。他说:“在学习陶瓷知识和制陶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释放压力、稳定情绪,培养匠人独有的专注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能够培养高雅的审美眼光、诗意的审美心态和纯净的审美胸襟。希望孩子们通过学习陶艺知识和亲手创作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天津实验中学滨海学校校长董彦旭介绍说,在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实验滨海可谓“吃螃蟹”的排头兵。“学校针对基于兴趣和特长拓展的学生群体,开发艺术创造与艺术享用高度融合的社团艺术课程,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由此,陶艺工作坊应运而生。”董彦旭说。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陶艺方向兴趣的培养和发展,学校不仅购置了拉坯机、练泥机、电窑等专业设备,而且积极选派美术教师到景德镇接受专业培训,提高指导能力,全力支持陶艺社团发展。接下来,学校将以倡导“人人都能做一件工艺品”为目标,构建覆盖各年级的高水平创作团体,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展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张力。
来源:滨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