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评课】白利: 拯救“摆烂”微镜头下的教育智慧
原标题:【湿地评课】白利: 拯救“摆烂”微镜头下的教育智慧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拯救“摆烂”微镜头下的教育智慧
----王君老师公开课《大自然的语言》给我的启示
王君老师说:“最难管的孩子,并不像一般人想的那样,不爱学习,没有课堂审美力。相反, 他们真正能够臣服于教师的,恰恰是课堂。好老师,要挽狂澜于既倒,首先要下功夫的就是自己的课堂。在观完《从举例能力到例举思维---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后,我深切体会到了这番话的意味。
不必说这堂说明文阅读课打破了传统说明文阅读教学进行知识传授的桎梏,开拓了说明文教学由一篇多点散花式传授到聚焦一种说明方法的纵向深度开掘;也不必说这堂课由举例能力的语言赏析训练到举例思维的实用表达训练符合了新课标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要求;更不必说,课堂上经由一篇说明文打通了滚滚红尘中例举思维的宏阔;单是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技巧,对“摆烂“的拯救,就让我看到了名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促我思考良多,获益匪浅。
观课一结束,我的大脑中马上跳出一个词: 拯救摆烂。以致后续我在整理课堂实录时都舍不得把王君老师“拯救”过程中说的任何一个词删掉。因为我觉得看似微小的一个词或是别人认为公开课上不应该出现的话语在当时都带有了拯救的力量。
其实我用“摆烂”这个词,是源于课堂上一位学生的随口而出。也是源于课始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是很饱满。面对公开课上这样真实的学生样态,老师的激发和引导会显得尤为珍贵,这也在考验着老师的教育智慧。那么,王君老师用什么妙招拯救了“摆烂”,使得学生由刚开始的精神不振、回答问题时的“谦虚退让”到最后的主动承担,掌声四起呢?回想整个课堂,我注意到了是因为王君老师在课堂上心中装着学生,眼里有着学生,围着每个学生。
在许多公开课上,老师们习惯于把“课”放在心上,因此课堂的操作上,更多地是用各种手段努力推进自己课堂设计的落地。这时就会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和自己及时调整的技巧稍微忽略一些,甚至忽略学生是否全部参与了课堂,忽略了“角落”里的孩子。这样的课往往让人感觉课堂的主角是老师,而不是学生,显然违背了课堂是学生主阵地的要求。这也是我上公开课时会犯的错误。
心中装着学生,首先得装着学生的精神长相。
福建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的曾扬明校长说:教育就是要追求好的精神长相。课堂上学生的精气神直接影响着课堂思维的活跃程度。《大自然的语言》课伊始,学生向老师问好就显得无精打采。请看王老师是怎样处理这一小小细节的。
微镜头1:
师:(平和地说)坐下坐下,重来。你们“老师好”三个字,就像没吃饭一样。(严肃地说)
师(微笑着提醒):精气神!
师:上课!
生:老师好!(精神抖擞,声音洪亮)
师:同学们好!请坐!(师高兴地高声回应)
一霎时课堂气场瞬间提升。这种气场又传达给了每一位学生,精神瞬间抖擞。哪怕就是短暂的精神振奋状态,也会起到感染和激发的作用。在这个小小的细节中我看到了王老师上课非常重视学生的精神长相。课堂上学生所有的模样都会成为她教育的出发点,依着学生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这是“发现学生所需”的一种表现。
可能有的老师认为,这个微镜头也是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经历过的,不值得探讨。我想说的是正是因为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这样处理,也感觉这样处理会有好效果,但是公开课时,为了营造 “河山一片大好“的局面,往往会有意忽略这样的“不和谐”。王老师让我看到的是公开课就是平常课的样子----真实。
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不会忽略课堂推进中一位学生随口而出的“摆烂“,请看王老师对“摆烂”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微镜头2:
师:我最讨厌摆烂这个词语了,这么青春的小孩摆烂,不可以。
这是直接告诉学生“摆烂“是不正确的人生态度。言辞中略带严肃,让学生的懂得负能量的词汇不能随意说出口。
微镜头3:
在课堂就要进行下一个环节时,王君老师(面向说“摆烂”的同学):“你要多回答几个问题证明自己不摆烂。摆烂这个词语,大家可以开玩笑,但是不可以真正去做。
这是在否定了学生的做法错误以后,开始引导学生要用参与的行动证明自己不摆烂。
微镜头4:
在挑战竺可桢的环节时,王君老师目光再次看向此同学说:“亲爱的摆烂者,你可以推荐一个同学来证明咱们小组并没有摆烂。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此时老师是微笑着鼓励该学生推荐一个。
首先,微笑的表情和“亲爱的”称呼,化解了该学生的尴尬,同时营造了一种小幽默的氛围,让该生心情得到了放松。
其次,这是在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但为了保护该生一旦回答不上问题时尴尬,王君老师给了他一个向上的台阶,借助同学力量在证明小组没有摆烂的同时,也让该生有了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和自己是小组一员的不可或缺感。这是高潮的教育艺术!在深深浅浅的教育变化中修正学生的价值观。深:直接指出错误让学生影响深刻;浅: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影响。
微镜头5:
在小组赛读的环节,右边组声音更大地齐读
师:充分证明我们这个班根本不是摆烂的。
师朝向曾经说摆烂的那个学生问:服气吗?
生:服气。
师:以后不能用这个词语啊。
至此,摆烂的拯救以全班气势昂扬的诵读让该学生不得不服气中结束。王君老师的借力用力的教育智慧不得不让人佩服!
当时看到这个环节时我就感慨: 原来语文课堂的育人不只是用知识和文化滋养,还可以利用课堂推进的契机给与学生在参与中进行自我修正。
眼里有着学生,就要真实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给予真诚有效的评价。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真诚有效来自于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真实观察,也是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育智慧的展示。
王君老师的课堂上几乎会对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评价性的回应。在这些评价语中有鼓励的力量,有学习方法的指引,有错误知识的纠正、有价值观的引领。
微镜头6:
在学生用文本印证“举例哥神通广大”的这一环节。一位学生回答之后,王君老师这样纠正:
师:“所有的发言都需要总分总的结构,才能够表现你的发言素养,重说一遍。”
于是学生(提高声音再次发言):“请大家看第7自然段,首先是纬度,后面一直到段末都是对纬度的举例,所以这就是举例可以成段。”
师:很好啊!如果你在发言的时候能够把这个例子用最精炼的话体现在你的发言当中,那你的这个表述就更好了。
在这段师生对话中,教师的评价和指引完全是基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而且给予了学生纠正的机会,这就是有效的评价。
微镜头7:
师:很好。这么长的一段全背下来了。很棒!不过背的时候最好看着老师,不要躲。这样就显得落落大方,相信你下一次会做的更完美!
这是鼓励生长式的评价,不仅指出表扬的具体原因,而且指出了学生继续向上的生长点。
微镜头8:
在终极挑战:“巧用举例思维代言我的班级“环节中,第三位同学发表演讲后,王君老
师这样评价:
师:“谢谢她!
小姑娘,第一,你的声音响亮,说话很有力度,很自信,这是你的优点。但是你有两个缺点,第一,选材跟前一个同学基本相同;第二,表达杂糅。先说老师,后面转到同学。老师是具体的,一个一个的,同学是抽象的整体,这两部分形不成并列的关系。你的这个例举有思维上的逻辑漏洞的。希望你下次调整。
紧接着王君老师又说:“谢谢她!能够面对老师批评不倒下的学生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这是一种承担!
这段评价语首先“两次谢谢”,让人动情。其次评价一波三折,在“肯定---否定---肯定”中让学生真正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并且愉悦地接受。
我发现王君老师所有的评价中都会让学生找到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正因为如此,课堂由学生开始的精神不振到一路升温,最后在对输了的一组进行现场惩罚时,有了学生毫不犹豫的主动承担----大方洪亮地演唱《三国演绎》主题曲,赢得了现场雷鸣般的掌声。学生精神长相达到了高潮。
心中装着学生,眼里有着学生,就会围着每个学生。
我注意到王君老师的公开课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得发言,在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时,她经常会提醒“刚才发言的同学不要再说了,其他同学来。”所以在她的课堂上,所有孩子都有事做,都得有事做,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和成长。她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记录所有学生展示的学习成果,指引着所有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正如她所说:“教师的高潮体验,不是来自自我表达的酣畅,而是来自于活动设计和活动组织的成功,来自于给学生当助手,当裁判。
课堂的意义仅仅在于用知识和文化熏陶吗?我想王君老师拯救“摆烂”的过程,已经让我明白了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教育的契机,都可挖掘出教育的智慧,成就学生的成长。“当我们选择了做老师,课堂,就是我们此生最重要的道场,学生,也只有在课堂上的成长,才是最靠谱最深刻的成长。”(王君)。 所以,追求真实的课堂样态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常态,公开课亦如此。追求真实的课堂样态,教师就要“站在更高的地方去洞悉学生的需要,为学生发现需要、创造需要”。(王君)
白利
白利,中学语文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湿地君迷一枚。喜欢恋一缕文字的馨香,拈一抹油墨的芬芳,静享安暖时光;喜欢伫立在语文的天地里,观山高水长风景怡人,品字美情深文化润心。愿随群贤青春路,一心向学莫停息。
严正声明
语文湿地
本期内容为“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yuwenshidi。以下简称“湿地”)原创首发内容,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载、复制、摘编前,必须得到“湿地”及原创作者的共同授权许可;未经“湿地”和原创作者本人的共同授权许可,禁止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复制、摘编等任何形式的使用。一经发现,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的相关规定,追究其侵权行为。
尤其强烈谴责以百度文库、豆丁网等为首的明目张胆的盗版行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