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过程如何变得更“聪明”?这场智慧教育观摩研讨会上大咖有话说
在信息化浪潮势不可挡的当下,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成为共识。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探索新型智慧教育发展模式,探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5月21日,由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联合主办,四川省电化教育馆支持,成都市树德中学联合科大讯飞协办的“精准教、个性育、科学学—2021年四川省智慧教育观摩研讨会”在成都树德中学举行。
观摩研讨会通过教育信息化发展与趋势分析、“人工智能+智慧教育”课堂建设思路探讨、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案例成果分享等形式,传播智慧教育应用经验、发挥典型案例辐射与带动作用,助力教育信息化在四川的发展和质量提升。
智慧教育大咖齐聚 ?探索新型智慧教育发展模式
树德中学副校长、外国语校区执行校长刘涛针对树德中学智慧教育建设情况作分享。他表示,未来的教育信息化不再是教育手段的信息化,而是能实现更加公平有质量教育体系的信息化,树德中学于2019年加入四川云教平台,成为四川省首批优质远程直播课堂学校。接收端联盟学校15所,地域覆盖至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巴中市、雅安市、资阳市等,切实推动实现四川省教育优质资源均衡性。
树德中学副校长、外国语校区执行校长刘涛
四川省电化教育馆馆长刘汉涛则谈到了科技对教育带来的新变革,他认为,当下科技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外在的教学辅助手段,而是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和推动教育教学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动力。人工智能正在突破校园布局、师资配置、教学流程、教育管理的定制,未来必将从根本上改变师生角色、教学方式、组织模式、供给形态、教学评价。
四川省电化教育馆馆长刘汉涛
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韩骏在致辞中分享了对智慧教育的新思考,他表示,智慧教育一方面是为提升学生智慧的教育,反对刷题式的题海战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让教育过程变得更“聪明”,需要技术赋能信息化改革。同时,他也认为智慧教育应有三个特征,丰富可验证的学习资源、因材施教的实践性和个性化发展的路径。
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韩骏
观点碰撞:教育理论与技术实践迸发新火花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董艳教授结合研讨会主题,阐释了自己的观点:精准教依赖学习、精进学依赖设计、教育学的深度变革依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董艳教授
在精准教学方面,董教授倡导中小学教师应不断提升数据素养,她表示,回答数据“从何来”“为何去”“如何用”三个问题,是教师数据素养培养的逻辑起点。教师数据素养的培养应注重与数据驱动的教育行动研究相结合,将"数据"作为深入洞察教育实际和透析教学实践问题的基本手段,经过"数据上移—数据下沉"这一过程,促进教师数据素养的养成,进而促进教师的教学决策由基于"经验"向基于"数据循证"转变。
而在学生培养方面,董教授则提出“培养学生为未来学习而准备”的素养,学生要想为未来做好准备,教师应能够评估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能多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应对新的情境和工作挑战。
教师应从单纯的教学转变成为构建课堂,为学生开展深度适应性学习,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知识建构的环境空间,特别是在课堂中,学生会主动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激发学习的投入,愿意与其他人合作,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形成积极的社会情感学习。教师应该成为知识建构共同体中的一员。
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副总裁、首席科学家王士进作“人工智能助力‘三新’背景下的新型教育学模式”观点分享。他认为,“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将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核心能力、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核。这对于教育的精准性、高效性提出很高的要求,老师想精准的教学生,学生要想达到个性化高效的学习。
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副总裁、首席科学家王士进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有一些自动化的工具能够使得师生减少不必要的简单重复的工作,比如在数学学科上,选择题、填空题的批改,这种不会提升老师教学能力的工作就交给人工智能做,老师更多的时候是给予结果和学生主观表现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分层作业和靶向作业。
同样,我们对学生学情也需要更精准的标签和画像,我们给予教内日常学业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可以精准定位每个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和最优学习区,从而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一套专属的个性化学习方案。把之前的千人一面的学习状态转变成千人千面,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精准度和效率。
封面新闻记者周丽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