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忙、白忙、忙得团团转……你这么忙,真的忙对了吗?
主讲人?林晓
江苏音乐广播《音乐活力派》主持人
全国十大娱乐主播、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十大青年才俊、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荔枝新秀”、江苏广播优秀娱乐类节目主持人。
本书导听
你是否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你是否常常关注各种高效工作法?你是否一直与拖延、分心做斗争?如果你有以上这些情况,不妨来听听这本《四千周》。
这是一本越忙越要看的书。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在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有意义的生活,摆脱效率陷阱,停止精神内耗。
本书荣获《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2021年年度畅销书、《金融时报》《观察者报》2021年年度图书。
?
你将收获
?
■?一直以来,我们的时间管理观念可能都是错的。
■ 重新思考什么是效率,围绕真正重要的东西安排你的生活。
■ 10种方法,帮你更好地接纳有限的人生。
作者介绍
奥利弗·伯克曼
英国专栏作家、生产力极客,为《卫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撰稿。著有畅销书《解药:无法忍受积极思考的人如何获得幸福》《改善:如何完成更多工作并变得快乐》。
音频文字稿
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很多人感觉时间不够用,于是一些提高效率、管理时间的方法应运而生:比如专注工作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的番茄工作法,把事情按照紧急程度和重要等级进行分类的四象限法则,等等。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书《四千周》,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帮助我们进行时间管理。
本书作者是英国专栏作家奥利弗·伯克曼。他自称是一名“生产力极客”,极端的极,客人的客。极客是指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狂热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人,而生产力极客,顾名思义,就是热衷于提高生产力、高效管理时间的人。伯克曼尝试过各种时间管理技巧,然而,他发现自己在这方面屡战屡败,最后他沮丧地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永远无法掌握时间,人们幻想的所有事情都忙完、一切都井井有条的现实永远不会到来。
那么,伯克曼放弃时间管理了吗?没有。多年来的探索给了他管理时间的灵感,他把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总结成了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四千周》。如果一个人能活到80岁,他这一生也只拥有大约四千周。伯克曼据此构思了一套新的时间管理哲学,试图让有限的人生焕发更强烈的光彩。
伯克曼认为,现在的大部分时间管理策略都是错误的。
一方面,人们对时间的看法可能就是错误的。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话:掌握时间就是掌握人生,时间就是金钱,寸寸光阴寸寸金。为了更好地利用时间,人们把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却因此陷入了“效率陷阱”。也就是说你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效率,本来五个小时的活儿四个小时干完,但是因为你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多出来的一小时就被抵消掉了,所以你仍旧感觉时间不够用。更糟糕的是,效率陷阱还可能降低时间利用的质量。你会发现自己把大部分时间耗在了一些简单又不重要的杂事上,真正重要的事情反而被耽误了。伯克曼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为了专心做一个主题研究,他先花了一整天处理杂事,希望晚上能够聚精会神地搞研究,但到了晚上又来了新的事情,他不得不放下研究,又去处理杂事。人忙得不行,重要的事儿却没有做。
另一方面,大部分提升效率的策略本质上是对现实的回避。我们来听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课堂上,老师拿出一个玻璃罐子、几颗大石头、一些鹅卵石和一袋沙子,问学生如何能把这些东西都放进罐子里。学生们试着先放鹅卵石或者沙子,结果塞不下大石头。老师接过罐子,先装入石头,接着是鹅卵石,最后用沙子填满石头的缝隙。这个故事的寓意显而易见:你要先做最重要的事,才有时间处理其它事情。
可能很多人会问,人的一生象征重要事情的石头实在太多了,可罐子的容量是有限的,怎么办?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选择逃避罐子容量有限这一事实,只想把大石头全部塞入罐子里。比如今年我要拼命工作、争取升职加薪,同时要学会一门外语,做好一个兼职,还要督促孩子学习、锻炼……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这么多计划同时进行,最后可能一个都完不成。
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作者开始尝试转变观念,他推荐了三个方法。
第一,既然人生是有限的,就要先做最重要的事。比如你准备用几个月的时间提高英语水平,增强自己在职场的竞争力。本来打算这个月开始,但是考虑到最近工作比较忙,还在健身,时间有些紧,决定下个月再说。下个月到了,孩子要考试了,得看着点儿,学英语的事先放放吧。结果一拖再拖,英语可能永远也提高不了。正确的做法是,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时就不要拖,从现在开始做,每天只做一点点也可以,总之要先开始。
第二,控制手头上工作的数量。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手边同时进行着好几个项目,每一项工作都有所进展,很忙碌也很充实。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你发现手上这些事一件也没完成。多项工作并行,看上去是充分利用了时间,实际上只会降低效率。因为当你在其中一件事上遇到困难或者感到腻烦时,可以换一件事做,过后当你重新回到这项工作时,你需要花时间回忆和熟悉之前的工作内容。所以作者建议,你要为同时处理的事情设定一个数量上限,最多不超过三个。一旦你确定了同时要做的事,那么要等其中一件完成、或者实在无法进行下去了,才能安排其它事情。这样做,你可能无法做完所有想做的事情,但至少能完成一部分。
第三,抵抗次优先级工作的诱惑。书里讲了股神巴菲特的一个故事。巴菲特的私人飞机驾驶员问他,如何设定事件的优先级。巴菲特回答,你先列出人生中最想做成的25件事,然后把它们按重要程度排列。你要优先安排时间去做排在最前面的5件事,而剩下那些次优先级的事情,你一定不要在上面花时间。这个说法可能有点出乎你的意料,但它背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生活中总会遇到不是特别重要、但拥有一定吸引力的事情,比如还算有意思的项目,感觉还行的兼职……它们会夺走你有限的人生,让你无法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可能有人会说,我确实有很多想做的事啊,要放弃其中一部分肯定很痛苦、很失落,本书接下来就告诉我们,如何和这种失落共处。
首先,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正视“放弃”这件事。作者告诉我们,对有限的人生来说,放弃和错过才是常态。比如你周末想好好休息,就不可能学习工作到深夜。如果你希望尽早积累工作经验,就很难有精力兼顾学术研究。你想对家庭承担更多责任,就必然会牺牲一部分玩乐的时间。在一段时间里,你专注于当下的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了做其它事的可能性,而正是这些牺牲、放弃,才让选择更有价值。
其次,面对问题时,我们要有耐心。书里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心理治疗师看到他的邻居在修理除草机,于是称赞邻居:“你真厉害,我从来搞不懂机械的问题!”邻居说:“那是因为你没有花时间。”之后的某一天,治疗师的一位病人的汽车刹车卡住了,治疗师想起邻居的话,于是耐心观察刹车零件,没想到竟然真的找到了问题并修好了它。治疗师曾认为自己是“机械白痴”,每次遇到机器坏了的情况,他就胡乱按几下按键、扯两根电线,发现没效果就放弃了。看似在解决问题,其实只是在假装努力。而这次,他发现,如果能多一点耐心,看上去很复杂的问题其实可以迎刃而解。
再次,不要在精神上活在未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作者解释道,许多人热衷于做计划,但实践起来常常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时间管理中有一条“侯世达定律”,是由美国作家侯世达提出的,指的是你做一件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你预期的更长。比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政府为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预留了4年的建造时间,而最终花了14年才完成。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本计划3天完成的工作,一不小心就拖到一个星期;本以为一晚上就能读完的小说,放了几个月也没翻几页。
作者本人就生活在一个十分重视制定和完成计划的家庭,他的父母每年6月就会问他圣诞节怎么安排,出门度假时一定提前3小时到机场候机。尽管在时间规划上投入了如此多的精力,却没能缓解他对不确定的未来产生的担忧,反而让焦虑加剧了。因为无论你提前准备多久,只有在计划成为现实的那一刻,你才能真正放心,同时又开始为下一步计划能否顺利实施而担心。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很难获得对现实的确定感,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的精神一直活在未来的计划里。
当然,作者并不反对制定计划,只是希望人们把计划当做更好地规划时间的工具,而非束缚生活的枷锁。计划说到底只是个人的意愿和想法,当种种原因导致计划无法顺利实施时,我们也没必要为无法控制未来而焦躁。回看迄今为止的人生,你会发现,如果不是一时兴起去参加了一次饭局,或许不会遇见现在的伴侣;如果不是心血来潮到公园散步,或许不会捡到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小猫……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可能正是一连串的偶然,才造就了今天的自己。
最后,不要用过高的标准去衡量生活。可能很多人有过这样的想法:我这一生,希望能过得充实、幸福、有意义。但到底什么才是充实、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呢?不少人给出的答案非常宏大:写小说的想成为当代的鲁迅、托尔斯泰,创业的想做出下一个百度、腾讯,上班族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辞去工作环游世界……比起振奋人心,这些目标可能更让你感到焦虑。也许你已经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只是你一直下意识地认为它们不重要。比如你的作品可能无法名垂千古,但有几个读者觉得很有意思,这样的创作就绝不是毫无价值。再比如环游世界或许有点难,但如果能和家人朋友享受一个愉快的假期,也是美好的人生体验。
本书一直强调要正视人生、享受人生。说到底,我们努力规划时间,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过,就算真的拥有完全受自己掌控的时间,就一定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吗?作者用“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故事反驳了这个观点。
萨尔塞多是一位金融顾问,47岁时放弃了年薪数百万美元的工作,提前退休,准备周游世界。当他正在烦恼应该通过什么交通方式出行时,恰好看到家附近港口的豪华邮轮,于是灵光一闪,尝试了几次邮轮旅行,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种旅游方式。过去的二十多年间,他几乎都在邮轮上度过,邮轮成了他真正的家。萨尔塞多很满意这种生活方式,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不过在本书作者眼中,这种时间和金钱都很充足的人生或许令人羡慕,但是也有巨大的缺点。时间是一张关系网,它的价值不在于是否充裕,而在于是否和别人同步。换言之,就算你有无尽的时间,但在你有空的时候,如果没有人可以和你一起谈天说地、看山看海,那么你更可能感到的是孤独,而不是幸福。因此,作者建议,我们可以试着让时间不要过于属于自己,适当地让家庭生活和好友往来优先于自己的日程表,来换取对集体的归属感。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总结了十条建议,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接纳有限的人生。
第一,限制手头工作的数量,这样你可以完成真正重要的工作。同时试着为工作设定明确的时间段,从而你更能认识到时间有限,强迫自己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第二,专注于一件事。不要同时在多个大项目上分散精力,要学会有意识地推迟部分工作,先把手头上的事好好完成。
第三,优先重要的事。我们常说工作和生活都太忙了,无法平衡,这条建议则告诉我们,可以用暂时的有意识的“不平衡”来代替平衡。比如,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你打算好好陪伴家人,那么用于工作的时间就要适度减少,不能天天加班了。等这个小目标完成之后,再集中精力去做之前暂时搁置的事情,这样可以减轻不少压力。
第四,关注已经完成的事。就像我们之前一直强调的那样,真要算起来,想做的事一辈子都做不完。与其为还没有做的事情焦虑,不如聚焦于已经完成的工作上,从这些小小的成就中获得信心。
第五,你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不要花太多时间在社交媒体上,而是尽量集中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
第六,选择乏味的或者相对简单的工具。要读书,就读纸质书或者kindle;要工作,就尽量关掉社交app的消息推送,这样做事时就不容易分心。
第七,更深入地体验日常生活。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圈子逐渐固定,新奇的体验就减少了,每天过得大同小异,但又不可能通过随时换工作、换城市生活或者出国旅游来增加生活的新奇感。因此,作者建议我们更加投入地去观察和体验日常生活,比如换一条上班的路,学习摄影、画画,写日记等等,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我们对日常生活的体验会更深刻、更清晰。
第八,保持好奇心。作者认为很多人太执着于结果,一旦未来没有如他们想象的那样发展,就会感到沮丧。其实不如尝试转换观念,对未来多一点好奇,这样无论未来发生什么,都可以满足这种好奇心,也可以让你紧张的心情稍稍放松一点。
第九,如果你想做点好事,或者表扬别人,不要等,马上就做。这条建议看上去和时间管理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正是因为我们太重视时间了,总觉得关心别人这样的小事晚点做也可以,于是一直拖着。但是,适当花一点时间,写一条表达感谢的信息,打个电话关心一下家人和朋友,能立刻让你得到快乐和满足。
第十,练习什么都不做,比如用三十分钟的时间彻底放空自己。看上去这是在浪费时间,实际上,这是为了培养耐心。你需要学会忍受什么都不做所带来的焦虑,冷静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才不容易出于想要利用时间的冲动,而给自己安排一大堆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情。
以上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听完之后,都能重新思考我们和时间的关系。
(本期编辑:王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