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双碳”战略,活力市中如何落子?

  文 | 初晓萌

  “中国力争2023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随着“双碳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加快能源体系的清洁性、低碳性、安全性和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续“1+N”政策体系的逐步确立,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降碳为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时期。

  对于城市而言,在选择未来发展方向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到绿色低碳转型,这是国家战略发展的新要求,更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使然。

  作为山东省省会中心城市的济南,理应走在前、作表率,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双碳”背景下的能源产业发展新路径,推动形成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能源示范样板。

  其中,济南市市中区作为老济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围绕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品质强区的新目标,率先打响“新旧动能转换”战役,通过辖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能级的不断提升,为迈向高质量发展做足铺垫。

  要素聚集,点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发布,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进入重要窗口期。

  作为全国能源大省,山东使命在肩。数据显示,2022年,山东省电力总装机容量1.78亿千瓦,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占比38.04%,到2025年煤电、清洁能源、省外输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将优化至60%、20%、20%。其中,济南市能源产业链条完善,发电装机容量居全省第一,在能源装备、外电入济、储能等领域具备雄厚的资源优势。

  而为了打赢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场硬仗,还需更多的政策为构建城市“双碳”战略体系、建立多元能源供应体系背书。

  今年年初,山东省提出了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并明确到2025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重要成果,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走在前列,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争夺城市转型红利的竞赛中,济南市市中区又占据怎样的优势?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市中区齐全的能源要素和雄厚的数字产业基础找到答案。

  据了解,济南市仅市中区同时拥有行业管理、装备智造、人才培养、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等“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领域、全要素创新生态链条。

  不仅如此,市中区还拥有“数字+能源”融合发展的特色优势资源。移动、联通、铁塔省市总部集聚市中,可为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提供基础支撑;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未来集团能源领域产研攻关团队掌握能源大数据平台、输变电网络稳定性等核心关键技术,为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以栋梁科技、安可区块链等企业为代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集聚,为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事实上,早在2021年9月,基于能源产业集聚优势,市中区就提出了建设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的目标任务。同年11月,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建设上升为市级战略。2022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建设并先后纳入《济南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济南市“十四五”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

  目前,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已获评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省唯一晋升“双省级战略”的产业集群。

  如今的市中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75.6亿元,增长3.1%,总量居济南市第三,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9.2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1.3亿元,完成金融业增加值261.9亿元,11项主要经济指标有9项高于济南全市平均水平或与全市水平相当。

  利好政策和产业基础构成了市中区发展能源互联网产业的先决条件,这也是其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品质强区的底气所在。

  四个中心,践行“双碳”战略的市中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如今,随着活力品质强区新发展格局蓝图逐渐清晰,市中区开启新征程势头正劲。

  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契机,基于能源互联网产业基础优势,市中区围绕能源互联网产业“四个中心”建设,强力推进能源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贡献市中力量、济南力量。

  在这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能源互联网产业总部经济中心的建设。依托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能源互联网绿色低碳示范基地,立足国网电力、中国石油、管网集团、国能销售、华润电力、中电科等区内现有央企驻鲁能源总部企业,市中区聚力招引能源类央企、能源类地方重点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区域总部集聚,形成极具辐射力的集聚效应。

  此外,能源互联网产业新技术研发中心的打造也是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兴隆片区,市中区以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基地,整合产学研技术创新要素和资源,坚持“前端研发、中间融合、后端转化”,发展技术服务型赋能新模式,促进研发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满足总部集群、装备智造集群、融合新兴产业集群创新技术及人才需求。

  而在能源互联网产业交易中心方面,市中区将充分依托国家、省级能源管理机构和电、油、气区域销售总部集聚的优势,发挥省电科院“碳电协同平台”的技术优势,构建“电—油—碳”一体化的区域性能源交易服务中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能源装备智造中心方面,市中区将以济南中央活力区和正在申报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阵地,打造智能输变电装备产业链条、先进储能装备产业链条。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发展,市中区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也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市中区已集聚能源相关企业186家(其中,新引进中国石油山东总部、中电科山东公司等能源企业32家),产值规模达3200亿。建成山东省智能电网、电能智慧应用两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联盟会员单位由最初的65家拓展到145家。先后引进院士2人、省级以上人才17名。打造绿色校园、低碳园区(楼宇)、节能工厂、智慧能源示范站等典型应用场景20余个,为省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市中解决方案。

  预计到2025年,市中区将基本建成覆盖能源互联网产业科技研发、装备智造、交易结算、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的全生态产业聚集区,形成“电、油、气、热、网”协同互济的产业集群、“龙头+专精特新”垂直整合的百亿企业方阵,成为济南市市能源企业总部发展的制高点和山东新能源产业升级的策源地。

  以政策和产业为依托的双轮驱动力体现为城市的向新改革力,随着市中区竞争力不断增强,城市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资金流、技术流、人口流与信息流也将进一步流动,形成各类创造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

  而这场新旧动能转换的“市中试验”,对产业链中上游地区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政企研三方在城市中的联系和互动,提高城市运行的整体效率,从而为山东乃至全国城市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和运转提供解决方案,对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