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浓浓六旬翁 返乡创业助振兴

  时下,在丹寨县龙泉镇白元村茶叶基地里,茶农们头戴草帽,身背茶篓,穿行茶园,抢采绿茶。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茶园鲜翠欲滴,采茶工人内心充满着喜悦,激动地说:“杨公很好,为我们找到发财路。”

  茶农们口中的杨公叫杨贵荣,是这片茶园的负责人。2014,杨贵荣从县林业局退休,退休后的他本想在自己的老家白元村安享晚年,却不曾想这里成为他事业再一次起航的地方。

  早些年,白元村还是贫困村,全村共有253户931人,其中有建档立卡户66户250人。退休前,杨贵荣曾多次组织动员村籍在职干部和企业家为家乡捐款、捐物,村里的贫寒学子多多少少都得到过杨贵荣的帮助。

  退休回到村里,杨贵荣有了更多的时间与村民接触,在攀谈过程中,他有感于村民生活的艰辛,传统农业经济的缓慢。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闪现,输血式的帮扶只能解决燃眉之急,能不能通过发展产业,实现村民长久的脱贫致富?农林专业出身的他把目光瞄向了村里的特色资源,茶产业。“白元村有这么好的生态资源,而且有种茶基础,不能浪费了。”杨贵荣说。

  杨贵荣把种植茶叶的决定告诉家人,家人们更是极力反对,认为他退休了就该好好享受生活。可杨贵荣看不得乡亲们受苦,他热爱家乡这片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他说:“人不能光想着自己,看着乡亲们受穷,我总不能无动于衷,总要去为乡亲们干点什么,这样的退休生活才有意义”。

  发展茶产业谈何容易?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杨贵荣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让乡亲们富起来的念头让这个已经退休的老人又像陀螺一样转了起来。说干就干,他在茶场搭起了工棚,冒严寒、顶酷暑,披星戴月。面对如何管理茶园、如何防治病虫侵害,采摘的新茶叶卖不掉怎么办等等一系列问题,杨贵荣从未想过放弃,而是克难勇进,四处“寻医”、“拜师”,学习茶园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学习加工,自建厂房,开拓市场。此外,还和女儿杨梅成立了丹寨县华阳茶业有限公司,注册了“阳瑶玉叶”、“苗缘”茶叶商标,迈开了从“茶农”到“茶商”的第一步。

  “种植一片,带动一方”,在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站这场硬仗之时,为助力脱贫攻坚,拓展贫困户增收路子,杨贵荣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贫困户”的“三带”产业发展模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先后对龙泉镇白元村、马寨村、羊甲村、兴仁镇排佐村及雅灰乡羊高村的低产茶园、脱管茶园进行提质增效改造。在升级改造中,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有效带动200多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多万元。

  经过多年在茶叶市场开拓的摸爬滚打,目前公司茶叶基地发展到3000亩,分布于丹寨县龙泉镇、排调镇和雅灰乡,拥有3500平方米的现代茶叶加工厂,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年产量达200吨,加工的“苗缘”牌硒锌茶远销省内外,出口俄罗斯、欧洲等。

  从开荒到种茶再到成立公司,杨贵荣的茶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特到优的“华丽蜕变”。近年来,公司务工工资支付实现成倍增长,从2018年的100多万,涨到2020年的250多万元,到如今300万,公司每年要拿出50万分红,土地流转费达到了40万,全县30个村近500多户群众直接受益,间接带动了近千人增收。

  杨通珍是基地的一名老员工,平日里她主要负责茶叶的包装,几年下来,杨通珍积累了丰富的包装经验,每月的工资收入也让她的家庭生活得到了持续稳定的保障。她很满意目前的生活状态:“我来这里上班已经有四年了,每个月工资3000元至4000元,在这里上班很轻松,收入也很稳定。”

  十年如一日,杨贵荣不仅通过务实创新的产业实践转变了白元村百姓荒山做不成产业的旧观念,更是让发展茶产业成为大家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

  供稿 丹寨县委老干部局 谢官梅

  一审 刘珺珺

  二审 石开恒

  三审 陈玉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