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来源:光明日报
[大湾观察]
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专家研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光明日报记者 龚亮 唐一歌 吴春燕
制度创新、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化营商环境……日前,在2023年“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期间,众多与会专家将目光投向粤港澳全面合作,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是世界读懂中国的新窗口。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有哪些特色优势;新时代新征程中,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面临哪些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发挥好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南沙三大平台的作用,助力香港、澳门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会嘉宾围绕这些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伶仃洋畔,一条条交通大动脉将珠江口两岸的城市群连点成片。科技创新大步迈进、先进制造业走势稳健、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生产要素便捷有序流动……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大湾区正展现大前景大未来。
“‘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这是为粤港澳大湾区提出的新定位,也是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王晓鸣说。
作为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参与者之一,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表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资源丰富、市场经济发达,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优势明显,“当前,从国际方面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从国内方面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国内环境都有利于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有条件、有能力承担起自己新的使命任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作好示范。”范恒山说。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范恒山从七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即全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协同推进产业优化布局、着力构建开放联动的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试验平台的探索示范作用、强化不同体制的互通互鉴、增强城市的个性色彩与辐射功能、大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在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看来,科创中心的发展需要一批拥有基础科研能力的大学和机构、一大批能够把基础科研转化成为应用技术的企业和机构,以及为基础科研和应用技术转化提供足够支持的金融。粤港澳大湾区大融合正在使这三大条件在大湾区内不断成熟。
粤港澳协同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之下的大湾区建设,开创世界先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在于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难点也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广东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认为,要抓住横琴、前海、南沙这三个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将其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之举,充分发挥三个平台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从地理位置上看,三大平台毗邻港澳,具有对接港澳、与港澳深度融合发展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从战略定位上看,三大平台均是服务港澳、拓展港澳发展空间、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载体。
“三大平台都要携手港澳,拓展双向开放,要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上大胆探索,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增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实现高水平的互利共赢,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朱伟说。
“不同制度、规则机制,客观上给大湾区内部融合、对外协同带来一定挑战,但这也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和潜力所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表示,只要我们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相信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一定会惊艳世界。
今年2月,促进大湾区深化金融合作的改革创新举措发布后,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再度引发广泛关注。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援引汇丰银行的话报道称:“这些措施将促进大湾区的资本流动,支持该地区的经济融合。”
构建港澳居民优质生活新家园
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大型跨境基础设施相继开通,湾区居民出行更加快捷;16类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仅需备案即可执业、南沙出台港澳专业人才在内地申报职称规范性文件,湾区人才流通更加高效;区域内“1小时生活圈”逐步形成、“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推开、畅通港澳居民子女入学渠道,湾区生活更加美好……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合作取得新突破,切实增强民众在大湾区建设中的获得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香港《星岛日报》网站刊文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成为不少港人寻求工作机遇的热点。超过一半居住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港人对其生活状况感到满意。
广州市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介绍,为助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湾区,南沙以“五乐服务中心”为平台,围绕解决港澳青年在内地发展的痛点、难点,实施了一系列举措,落地了港澳居民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发布了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的“新十条”措施。截至目前,南沙集聚了港澳青创基地10余家,累计引进港澳青创团队(项目)400多个。
“为了营造港澳居民熟悉的环境,我们在庆盛枢纽区块还规划建设了港式国际化社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全国首个非营利性港人子弟学校相继开学,并配套建设了港式的医疗、政务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谢伟说。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9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