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校友研发新型介电泳致动器,能利用电场控制机械运动

  “我在本科期间的表现很普通,刚进入大学有点放飞自我,沉浸在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中,没有将太多精力放在学习上,直到大三、大四才觉得要拼搏一下,于是奋发图强,考取了山东大学的研究生。”尽管目前就读于世界名校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但是徐慈群却坦言自己属于“半途奋发”型。

  

  图 | 徐慈群(来源:徐慈群)

  读研期间,徐慈群逐渐对科研产生兴趣。他说:“尤其是通过辛苦实验后取得了科研成果,让我有一种很自豪的成就感。因此我努力钻研硕士研究课题,读研期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三篇 SCI 论文,获得过一等奖学金,也获得过优秀研究生称号。这一切都增加了我的信心,也坚定了读博的想法。”

  他心想,既然读博不如去国外深造,去开阔一下自己的眼界,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技术。在读研的后半阶段,他开始为出国留学做准备,最终获得了 4 份世界名牌大学的 offer,并申请到国家公派留学资格。

  “最终我选择了素有‘工程王国’之称的布里斯托大学,并开启了我的读博生涯。目前我还是在读博士生,不过有回国工作的打算,希望将来能为国内软体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徐慈群说道。

  前不久,他和所在团队的一项研究里,他们研发出一款新型介电泳致动器,突破了传统电致驱动器的驱动方法,可以在电场的控制下产生移动和变形。

  一方面,在驱动过程中,电极与弹性体之间无需直接接触,这能给弹性体提供相对较多的移动空间。

  另一方面,与磁场控制相比,电场控制相对更加简洁,无需架设巨大的电磁线圈或永磁体,只需要几个电极即可。

  事实上,介电泳现象最早于 20 世纪 50 年代被发现,其基本概念是介电体可以在不均匀电场中定向移动。目前,这项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细胞分离、药物传送、微液流、纳米线组装等领域。

  在这些应用中,被操控的物体往往是液体或微纳米尺度的颗粒,而利用介电泳控制大尺度块体的研究很少有报道。

  徐慈群所在的课题组认为,小尺度颗粒之所以容易被控制是因为有相对高的比表面积,在相同的条件下更容易被电场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尺度块体就无法被控制。

  电场和被控制材料的性质,是影响介电泳的两个重要因素。只要合适材料位于合适的电场中,介电泳就可以发挥作用。

  而在这项工作,该团队证实了这种可能性,不仅将介电泳的应用推广到柔性致动器领域,也为柔性致动器的发展注入了新思路。

  徐慈群说:“我们在论文中展示了三种应用前景,分别是气泵、光学透镜、行走机器人。”

  这些应用都利用了致动器能够不断上下震动的特点:

  在气泵中,致动器的震动可以压缩空气,从而产生压力差;

  在光学透镜中,致动器的运动实现了凹凸透镜曲面弧度的变化,从而改变对光线的折射;

  在机器人中,致动器为机器人的移动提供了动力,从而让其得以行走。

  日前,相关论文以《电场驱动的介电泳弹性体执行器》()为题发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1],并被评选为封面文章。

  图 | 相关论文(来源: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徐慈群是第一作者,英国帝国理工学院马吉德·塔哈维()教授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乔纳森·罗西特()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

  在软体机器人领域,柔性致动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能将控制信号转换为机器人的运动,并赋予机器人柔性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柔性致动器的控制信号有很多种类,例如电信号、磁信号、光信号、气流信号、化学信号等等。

  其中,以电和磁为控制信号的致动器,通常表现出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强的运动输出。

  电响应制动器的一类典型代表就是介电弹性体致动器,基本组成结构就是在两层电极之间夹一层弹性膜,类似于三明治的结构。

  当有电压输入时,外侧的电极相互吸引从而压缩中间的弹性层;断开电压之后,弹性层回弹使整体恢复原状。按照这种方式,在电信号的控制之下,介电弹性体致动器就能实现连续运动。

  这种驱动方式虽然可以实现快速响应,但是中间的弹性体被夹在了电极之内,弹性体的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而且,介电弹性体致动器通常要使用柔性电极,制备过程相对较复杂。与之相比,将磁场作为控制信号的致动器中,磁响应材料一般不会与磁极直接接触,因此有相对更自由的移动空间。

  但是,想要实现精确控制,就会对磁场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磁控设备往往体积巨大且耗电高。基于此,徐慈群开展了本次研究。

  作为第一作者,在最开始选题的过程中,徐慈群广泛阅读了相关文献,结果发现最能引起他兴趣的是软体致动器的课题。

  他说:“我被那些五花八门、天马行空的设计所吸引,希望将来有一天能设计出我自己的软体致动器。同时,我也进入实验室开始动手实验,学习关于制作和控制驱动器的知识。”

  有一天在实验中,徐慈群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凝胶材料在电场的影响下产生了微弱的运动。

  随后在与导师的讨论过程中,他意识到这个现象的背后拥有大量值得深究的内容。

  徐慈群继续说道:“为了得到可靠的实验数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些实验我甚至重复了上百遍。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应该搞科研,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还好在导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坚持下,终于走到最后取得了突破。”

  目前,介电泳致动器的可行性已经得到证实,接下来就是设法提升它的性能。

  该致动器的核心动力是一种特殊的电场力,要提升驱动性能就要想办法增大这种电场力。

  首先,材料的选择是关键,使用的材料要能在电场中产生反应,反应越强烈越适合操控;其次,电场的结构也很重要,电场就像一只无形的手,要像让这只手“为我所用”就要先学会控制这只手。

  因此接下来,无论是材料层面的改进、还是电场角度的拓展,都将是徐慈群研究的重点。

  参考资料:

  1.Xu, C., Faul, C. F., Taghavi, M., & Rossiter, J. (2023). Electric Field‐Driven Dielectrophoretic Elastomer Actuator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33(13), 2208943.

  运营/排版:何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