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粤”千里的救治!四川志愿者捐献“骨髓”救治广东白血病产妇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通讯员 杜舒哲

  5月31日,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冒险生下儿子的白血病产妇小梁(化名)终于康复出院,得以陪伴阔别多日的儿子度过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儿童节。而在小梁一家欣喜万分的背后,则有一段跨越“川粤”两地的生命接力赛暖心故事。

  原来,小梁是一名来自广东的克罗恩病(一种导致消化道炎症和溃疡的慢性疾病)患者,她在怀孕期间还被诊断出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经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简称“汕大医附一院”)血液内科及多学科的治疗后于去年底顺利分娩一名男婴,并于近日成功接受了来自四川志愿者捐献的“骨髓”(即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完成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成就了一个关于生命、亲情、希望和奇迹的故事。

  克罗恩病孕妇罹患白血病

  据悉,为了控制克罗恩病,小梁曾在2014年接受了右半结肠切除术和药物治疗。2022年4月,小梁通过试管婴儿技术成功移植了一枚胚胎。但不幸的是,在产检过程中,医生发现小梁的血小板下降,并在外周血涂片中发现了大量异常细胞,后进一步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面对上述状况,多家医院均建议小梁立即终止妊娠,接受强化化疗。面对肚子里的小生命,小梁夫妇并不愿放弃任何希望,在几经辗转多家医院后,来到了汕大医附一院求诊治疗。

  “经过与妇产科等多学科商议后,决定在尽可能保留胎儿的情况下,血液内科治疗团队制订适合小梁的化疗方案,并及时进行化疗。”汕大医附一院骨髓移植科副主任邢学仰介绍,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恶性血液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出血、感染、器官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据介绍,小梁在化疗期间险象环生,身怀六甲的她不仅要承受化疗药物带来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还要面对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出现的感染、阴道出血等危机。对此,汕大医附一院血液内科一区与产科多次交流,对孕妇及胎儿进行密切评估与及时治疗,努力控制住小梁的病情。最终,小梁在完成两个疗程的化疗后达到了白血病缓解的状态,成功渡过化疗阶段的难关。

  当小梁怀孕34+周时,汕大医附一院通过血液内科一区、产科、新生儿科、医学影像科、超声科、检验科等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下,小梁终于顺产下一名男婴,母子平安。

  四川志愿者为产妇捐献“骨髓”

  为了彻底战胜白血病,小梁需要进行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据介绍,这是一个高风险手术,需要找到与小梁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的志愿供者。经过中华骨髓库的筛选,汕大医附一院联系到一位远在四川省的志愿者。

  据悉,这名四川志愿者在得知自己是小梁唯一的“救命希望”后,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捐献造血干细胞。随后,相关专业团队在四川当地采集了这名志愿者的外周血干细胞液,并安排专业人员乘飞机、高铁、专车,赶在采集后的次日凌晨1点将“希望”成功护送到千里之外的汕大医附一院。

  收到志愿者捐献的外周血干细胞液后,汕大医附一院骨髓移植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通夜合作,于当天凌晨2点获得造血干细胞液的具体数量,随即将这份干细胞液回输到小梁体内。

  由于小梁是一名克罗恩病患者,输注过程中小梁还出现了腹痛难忍的输血副反应,医疗团队密切关注、对症处理,才终于让生命与希望的“种子”(造血干细胞)在小梁的造血干细胞里生根发芽。

  “从造血干细胞液输注到重建造血功能一般需要2周左右的时间,小梁外周血液中的白细胞、血小板水平严重低下,处于极重度骨髓抑制期。这段时期小梁出现了发热、右耳听力明显下降、月经出血量增多、肠道出血等并发症,使得小梁的情绪明显低落焦虑。”邢学仰说,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与开导关怀,小梁最后还是顺利地渡过了一道道难关。

  今年5月6日,小梁的白细胞成功植活。这意味着,四川志愿者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已经让小梁恢复了造血功能,她的免疫力也会逐渐提高,感染和出血的风险也会降低。这场跨越“川粤”两地的生命接力赛,重新点燃了小梁一家的希望之光。

  5月31日,小梁康复出院,与阔别多日儿子再次迎来相聚。治疗团队指出,康复出院的小梁还需要定期检查和观察,以防止移植物排斥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避免过度劳累或情绪波动,促进身心健康。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朱嘉乐校对 | 赵丹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