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学校“风起云涌”,公立学校“蓄势待发”,天津各区不同选择
#天津教育#
自古以来,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其稀缺性是其天然属性之一,因此古时才会有为平等的受教育权而进行抗争,才使世家望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庆幸没有成为隔壁阿三那样的种姓社会。现时平等的受教育权已经受到法律的保护,要接受学习更是成为了每人的一种义务,这种源于马丁.路德思想,并且在德国普鲁士王国最早设立的国民教育系统,保证了我们绝大部分普通人至少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但随之而来的为了能跑出好成绩,就开始了如何选赛道和拼跑步技术的考虑了,其稀缺性再次出现。
上面的引言部分,真不是得道Albert老师故意卖弄玄虚,只是最近听从了不少家长粉丝的劝告,要少些犀利的语言揭开现实的状况,避免那些玻璃心的家长感到心碎,所以这次对于优质教育的阐述是最最委婉的一次。但说的再“动听”,优质教育的稀缺性还是要面对的,“让老百姓能在家的附近就享受到优质教育”,为了不成为一句空话,那势必各区都会加紧努力,这也是为了留住人繁荣经济的需要,相比高中阶段通过中考有更多的选择性,小学阶段竞争压力还不这么明显,反而摇号录取下的初中阶段到成为了家长难以抉择的痛点,接下来就结合各区的初中学校大体现状,聊一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均衡发展:和平区
小升初开始摇号后,和平区各公立初中学校的成绩就开始有了很大变化,可以归结为“强者不强,弱者不弱”,各公立学校成绩打破了之前的好与差分水岭,逐渐更加均衡化,表现在分数好一些的学校,也存在比例不少的成绩很差的学生,分数差一些的学校,至少前10%也能竞争市五所高中,呈现了一种“高中低”三类学生共存的局面,这种均衡化只是为难了教学安排,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但即使这样,与之相关的学区房等相关领域也还算平稳的度过了好多年了,未来应该还会持续这个趋势,各所学校的整体上下起伏会处于不断波动阶段,而对于每个孩子个体成绩,那就取决于遇到老师的经验能力和责任心的高低了。
而私立学校,赶上了小升初同摇前的这几年可以提前掐尖的红利,纷纷领先排在了前列,但去年的双减改制又遭闷头一棒,师资被迫退回公立学校的打击,远甚于不能掐尖的伤害,师资在,家长源于私立学校的“信仰”惯性,可以保证优质生源继续流入;师资没,生源难保,更多要pk的就是留下来的教学体系和管理底蕴,这就表示各校要各显神通了。但目前五所私已经减为三所,若不能维持着成绩领先的“神话”,剩下等待的就是家长们的用脚投票了,那之前的一切仅仅就只是个开始。
二、重视公立:南开区、滨海新区
南开区在去年的私立改制中,可以说是全身而退,六所私立全都保留下来,连其中的一所预测将要改制的育贤中学,最终也安然无恙,但这个传言却一直在市场上流传,真假不得而知。但私立学校在南开区排名上独领风骚,成绩大大超过公立学校这个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不能让均衡教育,只均衡了公立学校,反而成就了私立学校,南开区开始筹建数所九年一贯制的公立名校,这种趋势明显为了导向公立学校留住好的生源,在成绩上一定要有所提升。参照下今年的中考一模成绩,南开实验学校对比25中学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大家心里就该清楚了。
滨海新区本身私立初中学校就很少,“拿得出手”的更是凤毛麟角,其中还有要退出天津市场的传闻,如果成真,那几乎就是团灭了。所以滨海新区一直在大力新扩建公立名校,不仅是对于塘沽一中进行改扩建,还是近几年不断引入市里的市五所名校等资源,亦或是倒入外地北师大附中、华东师大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目标就是全力发展公立学校,其背后的一个原因就是来的人太多,学位太不够用了,这两天刚刚发布的不接受转学学校名单,学校数量又有了不小的增幅。
三、公私并重:河西区
河西区是一个敢于“不破不立”的区域,去年五所私立学校全部停止办学,同时又新建两所私立学校,改制新建两所公立,今年还把翔宇梅江校区收入囊中,一番大开大合的操作,让人眼花缭乱,多少有点晕。尤其今年网上流传的各校成绩单,公立好学校成绩出现大幅衰退,与南开区情况很是类似,在这种情况下,南开区选择了上面所述的办法。而河西区好似选择了公私并重的方式,梅江翔宇更名河西翔宇学校,小学划入二片,初中全区招生,充实了私立教育资源的同时,各私立校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竞争;去年划归一片的两所新建公立学校,再熬过第一年的动荡期,目前据说已有起色,除此之外,在某新建楼盘周围新建某初中九年一贯制公立名校的传闻已久。因此未来河西区各校成绩的“大缠斗”,会比和平区更有看点。
四、推陈出新:红桥区、河北区、河东区、北辰区
这几个区不是在双减改制下,原本有竞争力的私立学校都被停办,就是整体区域学校实力原本就不强,这次开始选择合作域外的公立名校,加持更好的教育资源,毕竟私立教育资源受市场影响,不是这么好调动的。目前各区中,进展最快的当属红桥区的耀华中学红桥学校和北辰区的北京十一学校天津实验学校,除此之外,红桥区的民族中学也改为九年一贯制了,这与南开区的想法不谋而合。只是这几个区需要借助自身区域外的教育资源,恐怕这种推陈出新的时间会长一点,不像调动本区教育资源,更加方便快捷。
五、强化私立:西青区、武清区
这两个是相对“特立独行”的,可能与自己的区域定位有关,去年西青区新增两所私立初中学校敬业学校和华诚,武清区将雍阳转公立后,英华今年却在默许下“大放异彩”,连带着剩余另两所私立学校也推高了一波人气,可能两个区也在加大公立学校的支持和发展,只是相比下来,不这么“显著”罢了。
未来初中阶段的成绩,很可能就成了私立学校之间的竞争,西青区不算一所偏向国际学习的私立以外,还有四所相似的私立初中学校,办学时间都不长,如何能有拿出手的成绩,估计几个学校校长该头疼了,之前仅凭炒作的难以长远,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几所私立学校竞争倒也不是坏事,但也不能如某自媒体所说的“因为这个区私立学校多,做老百姓就很幸福吧!”而武清区呢,有一个英华在,已经很是“热闹”了,为了进入周边已经群魔乱舞了,真不希望再出现第二个,这样对武清区的家长或是外地转学来的家长都好,个中原因只能身临其境时方知其不容易。
六、趋势不显著:剩余其他区
剩余几个区就是没有什么大动作的,仅有的也是一些在招生范围上面的微操,这可能与“后知后觉”有关,也可能是教育本身就不是区域的重点,所以说教育这种资源,是与文化底蕴相关的,尊重知识,重视教育在各区域水平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未来这几个区,在教育上该何去何从,应该好好思考谋划下了,因为教育、人口、经济已密不可分,这最多只还有9年的时间。
综上所述,各区发展趋势分析能帮助家长们看清未来之路,但也要明白各校的发展也绝不仅是名头响亮就能如何如何这么简单,各校的师资现在已经成了巨大瓶颈,甚至对于某些学校堪称“黑洞”,培养一个优秀老师不是几年时间就能完成的,所以不少学校选择了“能力不够,时间凑”的教学方式,这种较为“野蛮”的方法,是否还能适应之后越来越灵活,难度逐渐增大的中考,感觉会颇有困难,还能有更多的时间让你用来“凑”么,值得现在面临小升初的家长深刻思考。
作者得道Albert专注天津教育,寻求学业规划、转学择校、志愿填报、培训辅导可私信联系作者。
本文为得道Albert原创,喜欢的朋友请点赞!
作者其他相关文章请点击:
高考志愿分析:985高校在天津录取成绩排名位次范围,供家长参考
为什么聊高中规划的比较少?那天津高中阶段规划要注意什么问题?
2023年可跨区招生私立寄宿初中开始减少!听到背后收紧的声音么?
举报/反馈